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多措促进读写有效结合

 

【作者】 刘丽烛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石垭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到:“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学习必须做到读写结合,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很好地结合进行,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体会,去揣摩,自身从中“悟出”方法来,“仿出”作品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写作  结合  有效性
  读写是语文素养培养的两大途径,也是个体能力展现的两大方式。二者的关系可谓是唇齿相依,不可分割,共同担当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我们知道,读,即阅读,是个体搜集信息、获取知识、发展语感和审美体验的重要方式;写,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教育学研究告诉我们阅读是理解,吸收、积蓄的过程,它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它是一个倾吐积蓄的过程。关于二者在教学上的要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到:“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造成有东西也“吐”不出。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既注重“积蓄”也喜欢“倾吐”但缺乏书面表达的技巧,有东西也“吐”不好,写出来的作文往往不足以表情达意。导致这样结果,与我们“应试”教育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也与我们教学理念缺失相联系的,特别是长期读写分离教学,造成了积累与输出分离、积累与表达分离是分不开的。在践行新课程、新理念的今天,我们不但要使读写结合起来,还要广搭平台,多措促进,让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
  一、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促进读写结合
  现行教材,不但文质优美,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图形美观,吸人眼球,做到了图文并茂,让小学生有爱不释手的感觉。当然,这些优美的插图不仅是为了装饰,也是我们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载体、更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可贵练笔素材。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抓住这些生动形象、色彩绚丽的插图,在进行读的教学时,也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看图写作。不过,这需要我们找到读写之间的结合点,通过重点观察,情境引导,以激趣煽情地语言激励学生观察并发言,到写作。
  二、抓好重点词句品读,促进读写结合
  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用词不当和表意不准现象,甚至出现句子不通的毛病。这些的形成并非偶然,多半原因是学生缺乏良好语感和认真推敲的习惯所致造成的。弥补这一问题,我们可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好词佳句的品读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做到以读促写。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作者描写老天鹅带头用自己的身体去撞击冰面时,写得非常的感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一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腾空而起”、“像石头般”、“重重地”、“颤动”等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重点观注,仔细品味,感受老天鹅为了群体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精神。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老天鹅此时的内心世界,思想得到升华,又能进一步在读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训练语感。初中中,我们对课文中重点词句,好词佳句的品读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的文章能表情达意,甚至打动人,感染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学生用词遣句的能力,奠定写作基础。
  三、结合课文精彩场景描写,促进读写结合
  小学作文教学,与其说教给他们写作方法,倒不如说引导他们去感悟,去仿写。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对学生枯燥的讲解写作的技巧,学生听起来就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可能产生写作畏惧心理。所以,我认为学生写作方法的培养,必须抓好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去体会,去揣摩,自身从中“仿出”作品来,“悟出”方法来。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精彩场景描写,引导学生多读多体会,促进他们去读去悟去仿。例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时,文中第四自然段中有“稻子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白杨树在风中哗哗地笑”的句子,我们就可以把这儿的修辞方法告诉学生:作者把稻子、高粱、白杨树当做人来写,这样的修辞方法我们称作“拟人”。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想一想原野上除了高粱成熟了,还有什么也成熟了,模仿作者写的这个句子,也就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一句话。学生有了教师的点拨,又有教材中可供模仿的句子,对“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自然就得心应手。
  四、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促进读写结合
  想象的放飞需要触发,而课文内容就是很好平台。我们知道,丰富的想象,是阅读文章后进行再创造的基础,是创作欲望产生的原动力,很多创作欲望就是被想象的翅膀带动的。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放开想象,对课文的意境去想象,对课文空白点去想象、对课文的省略情况去想象。这些既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写作欲望的产生,引发学生写作表达。
  当然,促进读写结合的方法还有很多,远不止这些。我们教师不是要完全明了这些方式,我认为最重要的要有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时时都能想到要让学生多读多写,读写不分家,先读后写,先写后读,有读有写,这样才能把读写结合起来,才能把让学生有模可范,有文可仿,久而,自然从中悟出方法来,练出好文来,不待我们教师苦口婆心讲方法。
  参考文献:
  [1]姜成,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1年。
  [2]晏玉梅,“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索[J].小学时代(教师),2010年。
  [3]汤君,小学低年级语文读写结合的几点尝试[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年。
  [4]沈寿鸿,基于教材的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
  • 【发布时间】2015/9/8 9:50:46
  • 【点击频次】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