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方法初探
【关键词】 ;
【正文】 进入新课改教材教学两年以来,对教材的另一亮点<<名著导读>>有颇多感悟及教学困惑,希冀借这一平台与各位同僚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新课改要求通过名著导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扩大阅读视野、提高文化品位。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均读书4.3本(包括网络文学和教科书),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是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这一触目惊心的结果与我国传统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地位相当不符。
新教材增加名著导读这一版块是顺应之举。但实际上在整个国内读书氛围却不容乐观,初高中生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看到书本就想吐的人大有人在,本以为读完书就能干番大事业的大学生长期找不到工作,转而啃老。 “知识无用论”的甚嚣尘上,工作人群长期忙碌“压力山大”也无暇看书更是常态,何况“诱惑太多桃花眼”层出不穷的电子设备和新奇玩艺儿势必比看书有趣得多,所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求就不易达到。如何借助名著导读这一教学平台为学生阅读欣赏提供方法与技能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技能,辨别判断能力,获得能力提升,对其成长起导航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我决定从编导读三方面谈谈我的感悟与困惑。
编: 1、名著选篇可以更全面更合理。五册教材名著导读及阅读鉴赏一览:
必修一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小狗包弟》
必修二 《家》 《巴黎圣母院》 《〈诗经〉两首》
必修三 《红楼梦》 《高老头》 《林黛玉进贾府》
必修四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哈姆雷特》
必修五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咬文嚼字》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毋庸置疑,必修1-5册所选10部作品均是经典名著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构思,语言表达也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的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及思想主张,但古代中外名著,学生阅读欣赏有难度,如编排现当代名著会降低鉴赏难度。
2、经典除给予学生语言文学修养的指导与鉴赏外,更可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改造人的思想。很多优秀人才都是在少年时代阅读某一本好书从而树立起远大的崇高地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奋斗终生,我以为这十篇名著在思想启迪性和现实教育性方面还有待商榷。
3、五本必修教材基本遵循并实现了选择该册“阅读鉴赏”中名家名著作为应读名著或编选该册“阅读鉴赏”中课文所选自的名著作为阅读篇目,如必修三阅读鉴赏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该册名著导读为《红楼梦》,必修四阅读鉴赏第一课《哈姆雷特》该册名著导读安排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而其他几册也可按这一思路安排,如必修一阅读鉴赏中巴金的《小狗包弟>>和必修二名著导读《家》放一册,必修五阅读鉴赏《咬文嚼字》和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放一册,这样既吸引了学生阅读课文,提高教学进度,又能导读名著,拓展视野。
导: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心灵,也就注入了充实的活力”。因此,在名著导读的导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许多名著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甚至深入到民族文化中这一特点。如实际生活中的古诗,成语,歇后语都包含着许多名著故事。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作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如在《三国演义》导读过程中设置三环节:
环节1:通过成语。古诗猜这些话中说的是谁的故事?
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望梅止渴”
环节2:歇后语如:张飞吃豆腐——。
环节3:脑筋急转弯:为什么关羽比张飞死的早?
多样环节构件适合学生阅读实际,使学生阅读热情高涨,提高了阅读兴趣。与生活实际结合,在生活中寻找名著的影子,让我们读书更有目的性,读书也更具成就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重视程度基于可使性(可以考试的能力)功利化明显,忽略了学生读名著的必要性。加之学生可支配阅读的时间少,精力不足,无法与作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所以名著导读上成了快餐式阅读,重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分析诸如此类,无法让学生真正领略阅读经典之美,因此在提高名著阅读教学质量上,我有一些思考:
1、制定计划,循序渐进
读书是慢工出细活,不能急于求成,制定确实可行的计划和确保阅读时间和持续性十分必要。在新教材未出现以前的前两届学生中我尝试以假期作业的方式布置名著阅读,收效不错。但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两点:一是名著选读由易到难,符合学生实际,如高一读《家》《巴黎圣母院》或《欧也妮葛朗台》;高二读《红楼梦》《三国演义》;高三读《复活》《子夜》至少选一部。二是读书笔记要有具体要求,如字数。摘抄内容。个人思考。人物点评。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挥作用时必须以身作则读名著,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以教参和教辅为依据,照本宣科。应有个性化阅读特色。
2、采用多种方式如略读。精读。巧读等。所谓巧读就是利用熟知的艺术形象或故事片段来引导学生自主品味名著的精彩片段,把握作品精髓。
3、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
《新课标》指出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提高理解能力。但当学生在阅读中出现不着边际的随意性为,应及时加以引导指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
总之,文学名著承载着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把名著导读当成语文学科的一个知识版块来处理,而应让经典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通过名著导读建立阅读经典的意识,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人类优良传统文化,养成崇高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发展。
新课改要求通过名著导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扩大阅读视野、提高文化品位。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均读书4.3本(包括网络文学和教科书),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是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这一触目惊心的结果与我国传统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地位相当不符。
新教材增加名著导读这一版块是顺应之举。但实际上在整个国内读书氛围却不容乐观,初高中生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看到书本就想吐的人大有人在,本以为读完书就能干番大事业的大学生长期找不到工作,转而啃老。 “知识无用论”的甚嚣尘上,工作人群长期忙碌“压力山大”也无暇看书更是常态,何况“诱惑太多桃花眼”层出不穷的电子设备和新奇玩艺儿势必比看书有趣得多,所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求就不易达到。如何借助名著导读这一教学平台为学生阅读欣赏提供方法与技能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技能,辨别判断能力,获得能力提升,对其成长起导航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我决定从编导读三方面谈谈我的感悟与困惑。
编: 1、名著选篇可以更全面更合理。五册教材名著导读及阅读鉴赏一览:
必修一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小狗包弟》
必修二 《家》 《巴黎圣母院》 《〈诗经〉两首》
必修三 《红楼梦》 《高老头》 《林黛玉进贾府》
必修四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哈姆雷特》
必修五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咬文嚼字》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毋庸置疑,必修1-5册所选10部作品均是经典名著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构思,语言表达也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的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及思想主张,但古代中外名著,学生阅读欣赏有难度,如编排现当代名著会降低鉴赏难度。
2、经典除给予学生语言文学修养的指导与鉴赏外,更可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改造人的思想。很多优秀人才都是在少年时代阅读某一本好书从而树立起远大的崇高地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奋斗终生,我以为这十篇名著在思想启迪性和现实教育性方面还有待商榷。
3、五本必修教材基本遵循并实现了选择该册“阅读鉴赏”中名家名著作为应读名著或编选该册“阅读鉴赏”中课文所选自的名著作为阅读篇目,如必修三阅读鉴赏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该册名著导读为《红楼梦》,必修四阅读鉴赏第一课《哈姆雷特》该册名著导读安排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而其他几册也可按这一思路安排,如必修一阅读鉴赏中巴金的《小狗包弟>>和必修二名著导读《家》放一册,必修五阅读鉴赏《咬文嚼字》和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放一册,这样既吸引了学生阅读课文,提高教学进度,又能导读名著,拓展视野。
导: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心灵,也就注入了充实的活力”。因此,在名著导读的导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许多名著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甚至深入到民族文化中这一特点。如实际生活中的古诗,成语,歇后语都包含着许多名著故事。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作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如在《三国演义》导读过程中设置三环节:
环节1:通过成语。古诗猜这些话中说的是谁的故事?
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望梅止渴”
环节2:歇后语如:张飞吃豆腐——。
环节3:脑筋急转弯:为什么关羽比张飞死的早?
多样环节构件适合学生阅读实际,使学生阅读热情高涨,提高了阅读兴趣。与生活实际结合,在生活中寻找名著的影子,让我们读书更有目的性,读书也更具成就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重视程度基于可使性(可以考试的能力)功利化明显,忽略了学生读名著的必要性。加之学生可支配阅读的时间少,精力不足,无法与作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所以名著导读上成了快餐式阅读,重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分析诸如此类,无法让学生真正领略阅读经典之美,因此在提高名著阅读教学质量上,我有一些思考:
1、制定计划,循序渐进
读书是慢工出细活,不能急于求成,制定确实可行的计划和确保阅读时间和持续性十分必要。在新教材未出现以前的前两届学生中我尝试以假期作业的方式布置名著阅读,收效不错。但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两点:一是名著选读由易到难,符合学生实际,如高一读《家》《巴黎圣母院》或《欧也妮葛朗台》;高二读《红楼梦》《三国演义》;高三读《复活》《子夜》至少选一部。二是读书笔记要有具体要求,如字数。摘抄内容。个人思考。人物点评。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挥作用时必须以身作则读名著,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以教参和教辅为依据,照本宣科。应有个性化阅读特色。
2、采用多种方式如略读。精读。巧读等。所谓巧读就是利用熟知的艺术形象或故事片段来引导学生自主品味名著的精彩片段,把握作品精髓。
3、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
《新课标》指出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提高理解能力。但当学生在阅读中出现不着边际的随意性为,应及时加以引导指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
总之,文学名著承载着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把名著导读当成语文学科的一个知识版块来处理,而应让经典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通过名著导读建立阅读经典的意识,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人类优良传统文化,养成崇高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15/9/8 9:47:33
- 【点击频次】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