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诵读涵泳摭谈
【关键词】 ;
【正文】诵读涵泳就是指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最具特色的读书和教育方法,历来倍受先人推崇。
传统的诵读涵泳法之所以如此备受先人的推崇,这不仅是因为通过诵读涵泳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创造力、想象力,在诵读过程中自己生成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深层次的学习快感。而且还因为倡导诵读涵泳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深得读书之乐,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也是非常符合语文教学审美化与欣赏化的特点的。
一、语文教学中运用诵读涵泳法的必要性
1.是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的重要手段
语文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基础课程,目的并不是要学生去研究语言,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从中得到审美体验,使自己的人格得以健全。现在有不少学生连写一张请假条都文句不通,更别说什么学术论文了,即使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的人可以说更是凤毛麟角,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呈现出下滑趋势,某种程度上这不能不归咎于语文教学中对作品诵读的缺失。
诵读涵泳法是历代先贤传承给我们的一颗璀璨明珠。历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其积极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古人令人折服的文学功底,莫不与此相关。然而自“五四”以后,此法一度受到批判和摈弃,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不仅不能充分认识和理解该法的真正价值,甚至对此不屑一顾。尤其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诵读涵泳法更加不被重视。教师讲授时往往只重作品分析而轻诵读涵泳。我们都知道,中国很多文学作品的精髓是很难言传的,往往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2.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汉语的语法特点适宜于采用诵读涵泳法
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和实证,而中国人则重感悟与直觉。这一思维方式在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有反映。汉语的语法,缺乏词类标志和形态变化,形式上框架简明,没有繁多的标记,表意上灵活多样,隐形语法关系十分丰富,决定了汉语重意会而不重形式。
汉语的这种重意合性和领悟性的语言系统,如果用西方的严整的语法模式来分析,势必行不通。中国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也同样注重总体感性的品鉴,不重细密的理性分析,其理解往往是顿悟的。对于艺术的欣赏,靠妙悟做出的审美判断,往往比套用某种理论模式演绎出来的结论更能引起共鸣。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诵读涵泳法
1.教师在讲析文本之前,先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美,提高诵读能力和语言的感悟力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轻诵读的现状,作为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者,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诵读涵泳的语文学习方法。对于教材中的经典性作品,教师不要先入为主,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逐步提高诵读能力和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长期以往,学生们的收获,保证会比雾里看花的作品分析效果好得多。
同时,诵读是一个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性诵读引领学生开启言语世界的大门,使学生在反复的历练中不断提高诵读能力。诵读最终要达到的标准是读得准、读得美。读得准,就是不念错别字,不读破词语,不加减字或颠三倒四。读得美,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声情并茂,读出作品中的音乐美、色彩美、感情美。
2.教师在讲析文本中要讲究“布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想象与联想
在语文教学中,想象和联想是触发学生感悟言语的媒介,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有较深感知力和较高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讲析课文的过程中,不要头头是道,要尽量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活动留下足够的余地。清代戏剧家李渔说得好:“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原因之一在于教师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视以少胜多、寓实于虚、寓显于隐的艺术表现规律,把本不该和盘托出的东西讲尽讲绝,没有给学生的想象联想留下足够的余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的布白艺术,有意识的留出知识上的“空白”,提供给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深入领会言语作品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教师在解析课文结束后,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潜心涵泳,体验“文若己出”的审美感受
清代学者崔学古曾讲,读书应该首先“求明,不先求熟。明则自然易熟”。他主张把文章讲明白后,然后要学生复读,读熟再温,反复诵读。他说“得趣全在涵泳”。久而久之,就能将文章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从而丰富词汇和规则,发展自己的语言;而且,在吟诵、熟读的过程中,被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所打动,获得情感体验,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朗读是一个言语的内化过程,通过朗读直至背诵,不但实现了语言的积累,发展了语感,也同时受到了思想和情感的熏陶,而且还促进了表达能力的发展,亲身感受到顿悟的快感,体验“文若己出”的审美感受。
诵读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了。追根溯源,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十分重视诵读文本。南宋巨儒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训学斋规》)又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读书之要》)诵读涵泳是古代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完美人格的有效途径,尤其面对当今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的尴尬境遇,重倡此法,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并发扬光大。
传统的诵读涵泳法之所以如此备受先人的推崇,这不仅是因为通过诵读涵泳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创造力、想象力,在诵读过程中自己生成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深层次的学习快感。而且还因为倡导诵读涵泳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深得读书之乐,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也是非常符合语文教学审美化与欣赏化的特点的。
一、语文教学中运用诵读涵泳法的必要性
1.是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的重要手段
语文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基础课程,目的并不是要学生去研究语言,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从中得到审美体验,使自己的人格得以健全。现在有不少学生连写一张请假条都文句不通,更别说什么学术论文了,即使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的人可以说更是凤毛麟角,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呈现出下滑趋势,某种程度上这不能不归咎于语文教学中对作品诵读的缺失。
诵读涵泳法是历代先贤传承给我们的一颗璀璨明珠。历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其积极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古人令人折服的文学功底,莫不与此相关。然而自“五四”以后,此法一度受到批判和摈弃,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不仅不能充分认识和理解该法的真正价值,甚至对此不屑一顾。尤其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诵读涵泳法更加不被重视。教师讲授时往往只重作品分析而轻诵读涵泳。我们都知道,中国很多文学作品的精髓是很难言传的,往往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2.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汉语的语法特点适宜于采用诵读涵泳法
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和实证,而中国人则重感悟与直觉。这一思维方式在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有反映。汉语的语法,缺乏词类标志和形态变化,形式上框架简明,没有繁多的标记,表意上灵活多样,隐形语法关系十分丰富,决定了汉语重意会而不重形式。
汉语的这种重意合性和领悟性的语言系统,如果用西方的严整的语法模式来分析,势必行不通。中国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也同样注重总体感性的品鉴,不重细密的理性分析,其理解往往是顿悟的。对于艺术的欣赏,靠妙悟做出的审美判断,往往比套用某种理论模式演绎出来的结论更能引起共鸣。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诵读涵泳法
1.教师在讲析文本之前,先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美,提高诵读能力和语言的感悟力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轻诵读的现状,作为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者,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诵读涵泳的语文学习方法。对于教材中的经典性作品,教师不要先入为主,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逐步提高诵读能力和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长期以往,学生们的收获,保证会比雾里看花的作品分析效果好得多。
同时,诵读是一个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性诵读引领学生开启言语世界的大门,使学生在反复的历练中不断提高诵读能力。诵读最终要达到的标准是读得准、读得美。读得准,就是不念错别字,不读破词语,不加减字或颠三倒四。读得美,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声情并茂,读出作品中的音乐美、色彩美、感情美。
2.教师在讲析文本中要讲究“布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想象与联想
在语文教学中,想象和联想是触发学生感悟言语的媒介,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有较深感知力和较高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讲析课文的过程中,不要头头是道,要尽量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活动留下足够的余地。清代戏剧家李渔说得好:“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原因之一在于教师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视以少胜多、寓实于虚、寓显于隐的艺术表现规律,把本不该和盘托出的东西讲尽讲绝,没有给学生的想象联想留下足够的余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的布白艺术,有意识的留出知识上的“空白”,提供给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深入领会言语作品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教师在解析课文结束后,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潜心涵泳,体验“文若己出”的审美感受
清代学者崔学古曾讲,读书应该首先“求明,不先求熟。明则自然易熟”。他主张把文章讲明白后,然后要学生复读,读熟再温,反复诵读。他说“得趣全在涵泳”。久而久之,就能将文章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从而丰富词汇和规则,发展自己的语言;而且,在吟诵、熟读的过程中,被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所打动,获得情感体验,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朗读是一个言语的内化过程,通过朗读直至背诵,不但实现了语言的积累,发展了语感,也同时受到了思想和情感的熏陶,而且还促进了表达能力的发展,亲身感受到顿悟的快感,体验“文若己出”的审美感受。
诵读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了。追根溯源,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十分重视诵读文本。南宋巨儒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训学斋规》)又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读书之要》)诵读涵泳是古代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完美人格的有效途径,尤其面对当今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的尴尬境遇,重倡此法,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并发扬光大。
- 【发布时间】2015/9/7 17:07:59
- 【点击频次】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