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构建校本培训机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 ;
【正文】课程改革,是刷新时代的教育实践,是基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让教师一下子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传教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教师“洗脑”更新观念,“充电”适应课改,是提高教师素质是当务之急。为此,我校根据教师实际,从二00二年秋至今在构建校本培训机制、全面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作出了一些探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建立培训机制,形成培训网络,创设培训环境。
1、建立课改培训机制。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实验培训领导小组,制定了《课程改革培训方案》、《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研究培训制度》,建立了相应的培训模式和考核机制,定期开展了学术报告会,提出了“一年入门,两年合格,三年优秀”的培训目标。同时,教师根据自我教学需要,制定了具体的培训计划和目标,以科研促提高。
2、形成课改培训网络。我校建立了全校性课改培训工作组、年级学科指导组、网络培训指导组,形成了分层培训网络。确定了初一为重点实验年级,其余各年级全员参与;语文为重点实验学科;让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勇于创新和课改意识浓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实验教师,为师资培训探路子、出点子。
3、构建信息平台。学校筹集13万元资金,建立了教师电子备课室,开通了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和宽带网,为教师课改培训搭建信息舞台。
二、提出具体要求,做到“四个”落实,讲求培训实效。
面对课改,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转变观念,最大阻力,莫过于所谓驾轻就熟的“经验”。要排除这个阻力,老师必须敢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而新观念的建立,只有通过培训提高才能实现。为此,我们遵循“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先进行通识培训。从国外基础教育走向,讲到国内素质教育推进态势;从课改背景讲到新课程纲要、新课标精神;从国家课改的整体方略,讲到本校课改方案。让全体教师明白:课改势在必行,不“洗脑”“充电”将会在课改中被淘汰。要求教师做到“三要”: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家课改精神,解读新课程标准,广泛吸收国内外教育改革新理念;二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三要将学到的理论运用于课改教学实践中,将新的课改理念深入到课堂。树立“三观”:一是教师观,由教学活动的传授者、管理者、领导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二是学生观,学生地位由被动的接收者转成合作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三是质量观,由培养几个精英的升学教学观转变为“不求人人拨尖,但求个个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实现“五个一”:即教师每周至少写一篇课后反思,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向课改指导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课改汇报课,至少有一篇课改经验文章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为使培训不走过场,有实效,必须做到“四落实”:一是时间落实。我校把每周星期六上午定为课改培训时间,分年级学科组开展活动,寓培训于活动中。二是内容落实。既对本周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交流;又对次周教学内容进行探讨、研究,集体备课。三是活动主持人落实。由课改组长、实验教师牵头。四是检查考核落实。一月一查,一查是否填好了《教师课研手册》;二查是否作好了有关记录,期末纳入教师工作考核量化。
三、突出培训重点,强调课改研究,实现培训目标。
教研组是校本培训和教师教育的基地。我们把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重点放在教研活动中,在培训中强调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以期达到观念转变、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的目的。在课改培训中,我们坚持了“三个为本”的指导思想。一是以学习为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个体性学习理论——运用实践,说课、听课、上课,总结提高——理性的反思与评价三环节自主的培训模式。二是以合作为本,通过个体自发研究——滚动式集体说课——捆绑式群体研究——网络资源整合,形成了群体合作研究的培训模式。三是以校为本,坚持“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原则,以本校研究培训为中心,延伸周边,走出去,请进来,形成了校校通,网上通的立体培训通道。
1、滚动式说课。教研活动时,教师人人轮次说课。每周由各年级各学科把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出次周的教学内容,教研活动围绕该内容讨论研究,轮次说课。说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论依据、教学方法的选择、作业设计等。
2、捆绑式研究。集群体智慧,各抒己见求共识。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本年级组该学科教师人人参与。各学科课改组把该学科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有机的知识单元,教师根据自己的业务优势分组选择其中一个单元进行研究。每个单元确定一个主研人员。主研人员先说课,小组讨论后再备课。主研人员上课后,课改组教师与优、中、差三类学生代表一起评课。在讨论形成共识、师生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后,其他教师再上课。这样,人人都是培训者,人人又是被培训者。
3、跨越式交流。在立足校本培训的同时,通过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教师不出门也晓天下课改事,实现了跨地域的课改培训。一是网上学习观摩专家教授的课堂教学实况,对照自己的教学工作,找差距,自反自悟自修正;二是点击专家访谈,咨询在课改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让专家指点迷津,传授"秘笈";三是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课改信息资源,结合本校课改实际,学习、借鉴他人经验,择善而从,取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研促培训,培训出成果。在一年来的校本培训探索中,我们初步构建了适合我校课改培训的基本模式。通过课改培训,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选择了教育科研课题,把课题设计、研究与学习结合起来,在校内通过师徒结对、示范课、学术报告、教研活动等培训形式,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有10余篇课改经验文章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通过课改培训,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走在同行前列。当然,课改培训之路慢慢而修远,我们将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为我校课改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一、建立培训机制,形成培训网络,创设培训环境。
1、建立课改培训机制。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实验培训领导小组,制定了《课程改革培训方案》、《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研究培训制度》,建立了相应的培训模式和考核机制,定期开展了学术报告会,提出了“一年入门,两年合格,三年优秀”的培训目标。同时,教师根据自我教学需要,制定了具体的培训计划和目标,以科研促提高。
2、形成课改培训网络。我校建立了全校性课改培训工作组、年级学科指导组、网络培训指导组,形成了分层培训网络。确定了初一为重点实验年级,其余各年级全员参与;语文为重点实验学科;让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勇于创新和课改意识浓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实验教师,为师资培训探路子、出点子。
3、构建信息平台。学校筹集13万元资金,建立了教师电子备课室,开通了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和宽带网,为教师课改培训搭建信息舞台。
二、提出具体要求,做到“四个”落实,讲求培训实效。
面对课改,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转变观念,最大阻力,莫过于所谓驾轻就熟的“经验”。要排除这个阻力,老师必须敢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而新观念的建立,只有通过培训提高才能实现。为此,我们遵循“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先进行通识培训。从国外基础教育走向,讲到国内素质教育推进态势;从课改背景讲到新课程纲要、新课标精神;从国家课改的整体方略,讲到本校课改方案。让全体教师明白:课改势在必行,不“洗脑”“充电”将会在课改中被淘汰。要求教师做到“三要”: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家课改精神,解读新课程标准,广泛吸收国内外教育改革新理念;二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三要将学到的理论运用于课改教学实践中,将新的课改理念深入到课堂。树立“三观”:一是教师观,由教学活动的传授者、管理者、领导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二是学生观,学生地位由被动的接收者转成合作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三是质量观,由培养几个精英的升学教学观转变为“不求人人拨尖,但求个个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实现“五个一”:即教师每周至少写一篇课后反思,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向课改指导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课改汇报课,至少有一篇课改经验文章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为使培训不走过场,有实效,必须做到“四落实”:一是时间落实。我校把每周星期六上午定为课改培训时间,分年级学科组开展活动,寓培训于活动中。二是内容落实。既对本周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交流;又对次周教学内容进行探讨、研究,集体备课。三是活动主持人落实。由课改组长、实验教师牵头。四是检查考核落实。一月一查,一查是否填好了《教师课研手册》;二查是否作好了有关记录,期末纳入教师工作考核量化。
三、突出培训重点,强调课改研究,实现培训目标。
教研组是校本培训和教师教育的基地。我们把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重点放在教研活动中,在培训中强调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以期达到观念转变、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的目的。在课改培训中,我们坚持了“三个为本”的指导思想。一是以学习为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个体性学习理论——运用实践,说课、听课、上课,总结提高——理性的反思与评价三环节自主的培训模式。二是以合作为本,通过个体自发研究——滚动式集体说课——捆绑式群体研究——网络资源整合,形成了群体合作研究的培训模式。三是以校为本,坚持“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原则,以本校研究培训为中心,延伸周边,走出去,请进来,形成了校校通,网上通的立体培训通道。
1、滚动式说课。教研活动时,教师人人轮次说课。每周由各年级各学科把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出次周的教学内容,教研活动围绕该内容讨论研究,轮次说课。说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论依据、教学方法的选择、作业设计等。
2、捆绑式研究。集群体智慧,各抒己见求共识。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本年级组该学科教师人人参与。各学科课改组把该学科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有机的知识单元,教师根据自己的业务优势分组选择其中一个单元进行研究。每个单元确定一个主研人员。主研人员先说课,小组讨论后再备课。主研人员上课后,课改组教师与优、中、差三类学生代表一起评课。在讨论形成共识、师生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后,其他教师再上课。这样,人人都是培训者,人人又是被培训者。
3、跨越式交流。在立足校本培训的同时,通过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教师不出门也晓天下课改事,实现了跨地域的课改培训。一是网上学习观摩专家教授的课堂教学实况,对照自己的教学工作,找差距,自反自悟自修正;二是点击专家访谈,咨询在课改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让专家指点迷津,传授"秘笈";三是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课改信息资源,结合本校课改实际,学习、借鉴他人经验,择善而从,取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研促培训,培训出成果。在一年来的校本培训探索中,我们初步构建了适合我校课改培训的基本模式。通过课改培训,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选择了教育科研课题,把课题设计、研究与学习结合起来,在校内通过师徒结对、示范课、学术报告、教研活动等培训形式,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有10余篇课改经验文章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通过课改培训,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走在同行前列。当然,课改培训之路慢慢而修远,我们将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为我校课改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 【发布时间】2015/9/7 16:55:00
- 【点击频次】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