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探

 

【作者】 徐勤奋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马头柏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摆脱了工具论课程观束缚,认识到语文新课程不仅是技术性语言训练的工具,还应该是作为文化主体的存在。它承担的是文化建构的使命,汉语文课程能以其特有的汉语言魅力和内在的文化蕴涵及情感动力赋予个体生命以价值、尊严、自由和意义,赋予汉民族以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工具层面的文化探究,知识层面的文化传递,经典层面的文化积淀,精神层面的文化浸染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追求。
  一、 敞开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
  识字教学应该为学生敞开文字背后的那个意义世界,而且将汉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文化精神给学生展现得越清楚,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越容易感受到汉字——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
  1.图化汉字,溯源对照
  在象形字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象形字保留事物形态,表示意思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
  如在教学“口、耳、目、日、月、火”等字时,一位教师分别出示了口、耳、目、日、月、火的汉字、古字和图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和古字的联系,并把其配成对,一下子激发起学生识字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伙伴间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孩子津津有味地看、兴致勃勃地找的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事物,观察了字形,更了解了字义。
  2.揭示字理,因形解义
  我们且看干国祥老师在教学“截”字的过程:他先在黑板上写出 “土戈”合成的外框。填上“木”字,学生都认识,“栽”,栽种,与“木”有关;填上“衣”,“裁”,裁剪,与“衣”有关;填上“车”,“载”,运载,与“车”有关。再在里面填上“隹”,学生不认识——认得“截”不认识“隹”。这个时候,就显现出干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告诉学生: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住”字多一横,其实我们早就认识这个字了,在“鹤”“雁”这些字里,“隹”字读“zhuī”,意思是短尾巴的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它表示两个意思,一个是鸟,一个是短。 “一截”表示不长,“截断”表示将长的东西截成短的。紧接着干老师又进行了“链接”,他说:“这只短尾巴的鸟还飞进了课文的另外一个字里,把它找出来。于是学生雀跃地找到了“雀跃”中的“雀”。干老师问,“雀”字上面是什么?学生说是“少”。那下面是——?学生不能回答了。一会儿,就有学生醒悟过来,认为上面是个“小”,下面是“隹”。“雀”的意思出来了:小的短尾巴鸟。
  3.“串烧”汉字,举一反三
  汉字的构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识字教学可以遵循汉字构形原理,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并提高识字能力。
  如教学“祭”字。“祭”的上部是“手拿鲜肉”,其中下面的“示”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很像我国上古人所崇拜的“灵石”,灵石上放置祭品,示于光天化日之下,给鬼神看并享用,所以后引申为“给人看”、“表示”等。所以合起来,“祭”就是“手拿鲜肉举行祭祀之礼,向祖宗、神灵表示自己的心意”。因此,在汉字中凡由“示”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关,如“福、祝、祖、祈、祷”等字,如果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他们就不会将“衤”“礻”混淆在一起,也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什么时候该加一点,什么时候又该减一点。
  二、 以文化的视角解读教材文本
  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他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1.管窥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
  教师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以文化的眼光审视文本,透过语言文字管窥文本的文化背景,并以此为基点铺陈预设,则文本背景得到扩大化,文本内涵得到文化化,学生的学习基点得到放大,感悟的层次得到深沉。师生便能在大气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充分张扬文化意味,在文化浸润中获得生命成长。
  2.揣摩文本中的言语智慧
   老师首先就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通过自己对文本意义的“自然雕琢”,将文本中的言语智慧唤醒。老师向文化层面进行了探寻,让安静甚至空寂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精灵,使学生在潜心涵泳文本中充分感悟民族文化的旨趣。这样,文本的现实意义得到了体现,文化内涵也得到了延伸和丰富,课堂进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
  三、 引领学生充分进行文化实践
  1.仿真课题
  这是一种基于逼真的情境的学习方式,即由学生根据主题选择研究小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开展了“走进水浒”系列学习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主题,如:水浒人物的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人物别名的来源;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学习小组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学生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学习《水浒传》书评,有的搜集了有关水浒的歇后语、人物雅号等,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最后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样,一个课题研究就是一次文化实践,学生投入其中,收获颇多。
  2.读书交流
  文化视野中的语文教学,显然不能囿于文本,应把学生引入母语的“王国”,让学生去阅读经典,在那个忘我的精神家园里,在那片让心灵栖息的树林中,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玩味语言的意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经常性地向学生推荐经典作品,学生浸染其中,身上的“文化味”当然会日渐浓郁,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也深深地扎在了在他们的生命土壤之中。
  让学生认同祖国的文化,热爱祖国的文化,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梦想。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执着,撑起一支“长篙”,向语文更深处漫溯,我们一定能“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发布时间】2015/9/7 16:49:28
  • 【点击频次】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