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中学生物课的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 ;
【正文】一、什么是探究式学习,为什么要提倡
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探究式学习”已明确的被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内容。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的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候,他就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究性学习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一样,遵循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不仅 学“知”,更重要的是学“做”即学会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力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探究是能动地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来学习科学,可以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本质等问题有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生物课程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理想课程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现代社会生活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21世纪被誉为生命科学的世纪。在科学课程中,生物学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中国,长期以来由于考试制度的限制,生物学科被视为“副科”、“弱势学科”,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普遍不被重视,在学生的心目当中也是可有可无的。但随着课改的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生物课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尤其在倡导探究式学习的今天,更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自身的优势。因为生物课的实验性、趣味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等特点使其成为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理想课程。
1、 实验性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常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对象或目标的变化,从最终的结果中总结、抽象出科学结论的方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大量的实验探索。而中学生物课是生物学知识的一种简化和普及,它同样包含了这门学科实验性的特点。
2、 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学习活动就会随之变的愉快,学生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技能。因此,有趣是培养中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前提。生物教学要富于趣味性,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生物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呈现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掌握生物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生物课中的许多知识其实都是很有趣的,关键是老师要善于发掘其中的趣味性。而对于一些很乏味的知识,老师可以借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常见的如幻灯片、生物视频等)使整个讲授过程更活泼、生动有趣。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平时要多钻研,多积累,多动脑,多学习。
3、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生物新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广,许多知识都可以和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科学前沿联系起来。如讲细胞的分化、癌变一节时,可以讲授癌症预防;讲生物的生殖一节时,可以涉及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观赏花卉的培育等,这些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联系生产实际,如讲水分代谢时,讲授合理灌溉和合理施肥;联系环保实际,可以讲温室效应、沙尘暴的危害、以及濒危动植物保护等。高中生物新课程联系实际的方式也更加灵活,而且有很多切实可行的调查活动。如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很好的方式,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也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在探究式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调动积极性,鼓励创造性
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创造,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教师的角色已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对学生研究活动的引导、协作、监督和价值评判者。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想象力,对学生的任何想法都不要简单的以对错下结论。要善于肯定和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调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想,对于困难的挑战和标新立异的做法,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
2. 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解决;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同样离不开研究者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有时甚至需要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帮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助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式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组织、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探究题目,使学生在团结中奋进,在合作中成长,在互助中学习。
3.培养学生现代意识
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这是我国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以至于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蓬勃发展的新世纪。国际间的剧烈竞争、和平、战争和发展;国内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新思想、新知识日新月异,尤其对人才的思想素质,特别是学生的现代意识方面,如竞争意识、适应意识、系统整体意识、创新意识、改革开放意识、自主意识、科技意识、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生物课程的探究式学习时,要合理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生物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特别好的材料。
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探究式学习”已明确的被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内容。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的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候,他就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究性学习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一样,遵循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不仅 学“知”,更重要的是学“做”即学会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力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探究是能动地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来学习科学,可以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本质等问题有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生物课程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理想课程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现代社会生活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21世纪被誉为生命科学的世纪。在科学课程中,生物学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中国,长期以来由于考试制度的限制,生物学科被视为“副科”、“弱势学科”,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普遍不被重视,在学生的心目当中也是可有可无的。但随着课改的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生物课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尤其在倡导探究式学习的今天,更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自身的优势。因为生物课的实验性、趣味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等特点使其成为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理想课程。
1、 实验性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常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对象或目标的变化,从最终的结果中总结、抽象出科学结论的方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大量的实验探索。而中学生物课是生物学知识的一种简化和普及,它同样包含了这门学科实验性的特点。
2、 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学习活动就会随之变的愉快,学生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技能。因此,有趣是培养中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前提。生物教学要富于趣味性,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生物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呈现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掌握生物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生物课中的许多知识其实都是很有趣的,关键是老师要善于发掘其中的趣味性。而对于一些很乏味的知识,老师可以借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常见的如幻灯片、生物视频等)使整个讲授过程更活泼、生动有趣。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平时要多钻研,多积累,多动脑,多学习。
3、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生物新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广,许多知识都可以和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科学前沿联系起来。如讲细胞的分化、癌变一节时,可以讲授癌症预防;讲生物的生殖一节时,可以涉及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观赏花卉的培育等,这些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联系生产实际,如讲水分代谢时,讲授合理灌溉和合理施肥;联系环保实际,可以讲温室效应、沙尘暴的危害、以及濒危动植物保护等。高中生物新课程联系实际的方式也更加灵活,而且有很多切实可行的调查活动。如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很好的方式,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也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在探究式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调动积极性,鼓励创造性
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创造,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教师的角色已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对学生研究活动的引导、协作、监督和价值评判者。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想象力,对学生的任何想法都不要简单的以对错下结论。要善于肯定和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调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想,对于困难的挑战和标新立异的做法,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
2. 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解决;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同样离不开研究者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有时甚至需要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帮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助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式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组织、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探究题目,使学生在团结中奋进,在合作中成长,在互助中学习。
3.培养学生现代意识
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这是我国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以至于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蓬勃发展的新世纪。国际间的剧烈竞争、和平、战争和发展;国内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新思想、新知识日新月异,尤其对人才的思想素质,特别是学生的现代意识方面,如竞争意识、适应意识、系统整体意识、创新意识、改革开放意识、自主意识、科技意识、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生物课程的探究式学习时,要合理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生物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特别好的材料。
- 【发布时间】2015/7/29 16:56:52
- 【点击频次】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