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薄弱学校后进生转化措施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后进生转化是爱的教育,我们要以真诚的师爱关心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尊重、平等中站起,点燃学习激情,扬起学习风帆。
关键词:后进生 薄弱学校 转化
薄弱学校是教育不均衡发展所致,表现在办学条件、硬件配置、教学资源等方面都与优质、发达学校存有明显差异。由于这些先天不足,在培养学生成才效果上,显然也无法优质发达学校相提并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同样存有后进生。这是教育的客观现象,不可避免的教育问题。因为后进生是相对于优等生、中等生而言的一种学习群体,在学业上、思想上都较前者落后。但这种落后并非永久,只是相对不前。当然薄弱学校的后进生更“滞后”,但这种“滞后”也不是坏处,相反是一种良好的德育资源。只要我们创新方式,报以希望,满怀期望,就能使之蓄势重发,走上优等生的发展之路。不过这需要我们良好的转化策略。
一、后进生存有的问题
知“标”才能治“标”,方能治“本”。后进生转化也是一样,我们必须对其存有的问题了如指掌,才能找到转化策略,达到优化教育之目的。
(一)学业问题。学习兴趣淡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总是看不到学习成功,成绩低下,作业见不到红沟,大多不爱作业,完成不了学习要求。
(二)心理问题。矛盾心理突出,有着强烈的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逆反心理较强,在疑惧和防御心理的作用下,后进生常常把自己处于周围人的对立面,时常感到不被人理解,受到不公平待遇。
(三)品行问题。常常表现为言行不一,缺乏坚持,遇到困难和挫折总是躲后,没有纪律性和礼貌待人习惯,对文明班风、优秀学风创建都有极大影响。
二、后进生问题的造成原因
没有深究,哪来良策。正确分析后进生的成因,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前提。后进生的形成虽然各有所因,但大抵上还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明显。
(一)学生个体差异所致。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智力发展较好,发育又较早的学生由于占着先天优势,有着良好的学业基础,所以学习起来总能先体验到成功感,而且反过来又会促进兴趣提升,提高自觉学习爱好。由于学业上的成功,又促进了品德践行能力的提升,表现为遵守纪律,有文明礼貌。
(二)应试教育唯分至上所致。应试教育的以分数高低评优劣的观念和“一刀切”的做法,抑制了后进生进步的空间。大部分后进生是学习上的“后进”,而学习上的“后进”意味着就是“差”。学校又没能提供他们发挥特长的空间,致使有些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发展成问题生。
(三)简单粗暴教育方式所致。个别后进生是从优等生中分裂出来,其形成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促成的。由于他们性格倔强,对教师的一次否定或批评“耿耿于怀”,“赌气”不学不听课,导致成绩与日下滑,进入后生生行列。在这过程中,教师也缺乏过程观察,对学生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即使有也是乏味的说教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再无其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的甚至将学生赶出校门了事。
(四)不良社会、家庭影响所致。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特别是媒体和网络上的不良文化和思潮,都对后进生思想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后进生的转化措施
针对后进生的表现及成因,我们要想方设法找到转化措施,以关爱为主,以帮扶为策,正面疏导,努力成为后进生跨步前进的助推器。
(一)多加关爱,正面疏导。教育就是爱,后进生的转化更需要爱。针对中学生的形成原因,我们在找到对症之药之后,要爱先行,用教师真诚的爱心打动他们,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平等。
(二)注重过程,发展评价。弃应试教育的“唯分论”,学习要注重过程引领和情感体验,不能老把学业上分数作为学生评价依据,这样的导向就是让学生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学习成功。我们要按新课标的评价机制,既要注重结果评价,更要注重过程评价。
(三)搭建平台,助推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给后进生提供发挥特长的平台,营造学生全面发展的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后进生多是学习成绩不好,当学校有多样兴趣活动小组,有多种文体活动的时候,后进生的优点就能得到发挥,学校对他们的吸引力就会增强,他们的注意力也会转变,这时候再加上教师的巧妙引导,后进生的转化就会收到水到渠成之效果。
(四)捕捉亮点,扬长补短。后进生只是学业上的、品行上的后进,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有优点,在某些个别项上,甚至有比优生更明显的长处和“闪光点”。但由于其“闪光点”比较微弱,常常被大量的消极因数所掩盖,如某些后进生或有文艺、或有体育、或有绘画等一技之长;某些后进生思想活跃、思维敏锐;某些后进生……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辨证的思想、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去发现、挖掘他们身上这些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并借题发挥,加以利用,为他们提供表现“闪光点”的机会,让学生在赞美的阳光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受到鼓舞,从而迸发出自新、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在表扬他们“闪光点”的同时,诚恳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帮助他们克服,切不可因其“闪光点”而姑息迁就。但对后进生的批评一定要注意准确性和启发性,注意批评的语气和场合。
(五)三教合力,共同育人。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一定要形成合力,共同作用,营造后进生进步的大环境。教师是这三教合力的发起者,要发挥出主体作用,为后进生不良思想的改正共建起一片蓝天。
总之,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又特别像我们这样的薄弱学校,我们要把这样现象视为一种教育资源,一种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创新方式和策略,多举转化措施,让这个弱势群体强势进发,成功向更高一级学校迈步。
参考文献:
[1]李洪元、陆士杰著,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J].科学出版社,1989年。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1984年。
[3]赵复查,论中小学生后进生的形成与转化[J].教育探索,2000年。
关键词:后进生 薄弱学校 转化
薄弱学校是教育不均衡发展所致,表现在办学条件、硬件配置、教学资源等方面都与优质、发达学校存有明显差异。由于这些先天不足,在培养学生成才效果上,显然也无法优质发达学校相提并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同样存有后进生。这是教育的客观现象,不可避免的教育问题。因为后进生是相对于优等生、中等生而言的一种学习群体,在学业上、思想上都较前者落后。但这种落后并非永久,只是相对不前。当然薄弱学校的后进生更“滞后”,但这种“滞后”也不是坏处,相反是一种良好的德育资源。只要我们创新方式,报以希望,满怀期望,就能使之蓄势重发,走上优等生的发展之路。不过这需要我们良好的转化策略。
一、后进生存有的问题
知“标”才能治“标”,方能治“本”。后进生转化也是一样,我们必须对其存有的问题了如指掌,才能找到转化策略,达到优化教育之目的。
(一)学业问题。学习兴趣淡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总是看不到学习成功,成绩低下,作业见不到红沟,大多不爱作业,完成不了学习要求。
(二)心理问题。矛盾心理突出,有着强烈的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逆反心理较强,在疑惧和防御心理的作用下,后进生常常把自己处于周围人的对立面,时常感到不被人理解,受到不公平待遇。
(三)品行问题。常常表现为言行不一,缺乏坚持,遇到困难和挫折总是躲后,没有纪律性和礼貌待人习惯,对文明班风、优秀学风创建都有极大影响。
二、后进生问题的造成原因
没有深究,哪来良策。正确分析后进生的成因,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前提。后进生的形成虽然各有所因,但大抵上还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明显。
(一)学生个体差异所致。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智力发展较好,发育又较早的学生由于占着先天优势,有着良好的学业基础,所以学习起来总能先体验到成功感,而且反过来又会促进兴趣提升,提高自觉学习爱好。由于学业上的成功,又促进了品德践行能力的提升,表现为遵守纪律,有文明礼貌。
(二)应试教育唯分至上所致。应试教育的以分数高低评优劣的观念和“一刀切”的做法,抑制了后进生进步的空间。大部分后进生是学习上的“后进”,而学习上的“后进”意味着就是“差”。学校又没能提供他们发挥特长的空间,致使有些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发展成问题生。
(三)简单粗暴教育方式所致。个别后进生是从优等生中分裂出来,其形成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促成的。由于他们性格倔强,对教师的一次否定或批评“耿耿于怀”,“赌气”不学不听课,导致成绩与日下滑,进入后生生行列。在这过程中,教师也缺乏过程观察,对学生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即使有也是乏味的说教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再无其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的甚至将学生赶出校门了事。
(四)不良社会、家庭影响所致。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特别是媒体和网络上的不良文化和思潮,都对后进生思想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后进生的转化措施
针对后进生的表现及成因,我们要想方设法找到转化措施,以关爱为主,以帮扶为策,正面疏导,努力成为后进生跨步前进的助推器。
(一)多加关爱,正面疏导。教育就是爱,后进生的转化更需要爱。针对中学生的形成原因,我们在找到对症之药之后,要爱先行,用教师真诚的爱心打动他们,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平等。
(二)注重过程,发展评价。弃应试教育的“唯分论”,学习要注重过程引领和情感体验,不能老把学业上分数作为学生评价依据,这样的导向就是让学生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学习成功。我们要按新课标的评价机制,既要注重结果评价,更要注重过程评价。
(三)搭建平台,助推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给后进生提供发挥特长的平台,营造学生全面发展的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后进生多是学习成绩不好,当学校有多样兴趣活动小组,有多种文体活动的时候,后进生的优点就能得到发挥,学校对他们的吸引力就会增强,他们的注意力也会转变,这时候再加上教师的巧妙引导,后进生的转化就会收到水到渠成之效果。
(四)捕捉亮点,扬长补短。后进生只是学业上的、品行上的后进,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有优点,在某些个别项上,甚至有比优生更明显的长处和“闪光点”。但由于其“闪光点”比较微弱,常常被大量的消极因数所掩盖,如某些后进生或有文艺、或有体育、或有绘画等一技之长;某些后进生思想活跃、思维敏锐;某些后进生……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辨证的思想、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去发现、挖掘他们身上这些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并借题发挥,加以利用,为他们提供表现“闪光点”的机会,让学生在赞美的阳光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受到鼓舞,从而迸发出自新、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在表扬他们“闪光点”的同时,诚恳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帮助他们克服,切不可因其“闪光点”而姑息迁就。但对后进生的批评一定要注意准确性和启发性,注意批评的语气和场合。
(五)三教合力,共同育人。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一定要形成合力,共同作用,营造后进生进步的大环境。教师是这三教合力的发起者,要发挥出主体作用,为后进生不良思想的改正共建起一片蓝天。
总之,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又特别像我们这样的薄弱学校,我们要把这样现象视为一种教育资源,一种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创新方式和策略,多举转化措施,让这个弱势群体强势进发,成功向更高一级学校迈步。
参考文献:
[1]李洪元、陆士杰著,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J].科学出版社,1989年。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1984年。
[3]赵复查,论中小学生后进生的形成与转化[J].教育探索,2000年。
- 【发布时间】2015/7/29 16:56:13
- 【点击频次】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