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的研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空气污染、水质污染、水生态恶化、生态环境污染等为代表的环境突发灾害事件,时有发生,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与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影响,若预防和控制不当,将诱发和导致其他各种环境危机灾害事件。本文针对此事情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环境;应急;监测管理;研究
前 言
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科学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及时防范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在环境危机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预警、预报和预防工作,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及时合理地处置和应对灾害,在灾后做好善后工作,对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轻环境危机灾害事件产生的危害和破坏、防止相关的次生和衍生灾害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安全,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应急监测常态准备
l.应急监测方案制定
基层的应急监测方案,应建立在摸清本地区潜在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源的基础上。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应急监测机中句。(2)设备准备。(3)污染事故环境评价分析准备。(4)后勤保障准备。(5)建立应急监测分级处理制度。
2.应急监削日常工作
在日常的应急监视工作中,工作内容应包括:
2.1 制定工作计划.年度和近期的应急监测工作计划、能力建设计划、人员培训计划、应急监测演习计划等。
2.2 建立监削方法和模型开发研究:建立水质、空气等要素的各种特征污染项目监测方法和监测点位的预设研究等;针对本辖区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研究建立扩散响模型。
2.3 建立和完善危险污染源数据库:结合日常污染源监测,定期开展污染源调查和核查,并结合环境监察部门监察结果,建立包括危险污染顶住置、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所在企业及联系人、污染物特性和已有处理方法在内的污染源数据库,并根据污染濒变化情况定期加以完善。
2.4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系统:根据本辖区危险污染源情况,建立包括标准、监视分,忻方法、事故处理、信息系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应急监测专家咨询系统。
二、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保障
l.合理计划和安排应急监工作
2.人员保障
3.装备保障
4.资金保障开展
三、环境应急监测方法的选择
l.方法选择的基本思路
为迅速查明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污染物的种类、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在已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场快速监测方法和实验室现有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别、确认。
2.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进行简易分析技术方法的研究,其难度不亚于一些实验室的分析测定方法或仪器分析的研究。因为,简易分析方法要求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结果可靠、干扰小。
四、建设高效应急环境监测体系的要求
1.编制科学、实用、翔实的应急监测预案
编制环境危机事件应急预案,既要充分考虑方案的科学性,以合理、高效地发挥预案的防治成效,又要充分考虑预案的实施对象、实施条件和实施的客观情况,使制定的应急预案和应对处理手段与措施实用、有效,符合环境危机事件防治区的实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确保方案实施的客观性。
2.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网络
监测站要根据应急监测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在突发性危机事件来临的时候体系能迅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应急监测系统要纳入全省应急监测网络体系中,接受统一指挥、与多部门建立协调关系,协同作战,利用社会各类监测资源,实现全民参与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监测网络。
3.完善应急监测配套设备设施
目前,监测站要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应急监测体系,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完善突发性环境危机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探索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点的现场监测与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要加大提升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投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以自如地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
4.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管理制度
建设应急监测体系,加大投入,提高监测能力,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逐步形成高效有力的应急监测体系。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素质是提高环境应急监测水平的必然要求。
5.加强应急监测信息的收集
在日常监测工作中,应多方收集环境危机事件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等有关资料,以便事故发生时能快速查阅并选择正确合理的应急处理措施。此外,还应收集邻近地区监测站的应急监测有关信息资源,以此作为应急资源信息,完善应急策略。
6.突发环境危机事件应以预防为主
对本地区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隐患调查,建立环境风险事故危险源信息系统,确立优先监测目标,加强日常监管,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建立危机事件影响及趋势分析模型,完善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此外,还要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后备队伍的储备,加强协作部门的联运联合,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的技术存储和物质准备。以预防为主,做好常态下的预防、预测、预警工作,降低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薛妓,罗宏.流域环境风险管理探讨[J].环境科技,2009.22(S2).
[2]刘冬华,刘茂.突发水污染事故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9(Zl):167-170.
[3]卢华.对突发性环没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思考[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19(4):108-110.
关键词:环境;应急;监测管理;研究
前 言
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科学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及时防范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在环境危机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预警、预报和预防工作,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及时合理地处置和应对灾害,在灾后做好善后工作,对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轻环境危机灾害事件产生的危害和破坏、防止相关的次生和衍生灾害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安全,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应急监测常态准备
l.应急监测方案制定
基层的应急监测方案,应建立在摸清本地区潜在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源的基础上。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应急监测机中句。(2)设备准备。(3)污染事故环境评价分析准备。(4)后勤保障准备。(5)建立应急监测分级处理制度。
2.应急监削日常工作
在日常的应急监视工作中,工作内容应包括:
2.1 制定工作计划.年度和近期的应急监测工作计划、能力建设计划、人员培训计划、应急监测演习计划等。
2.2 建立监削方法和模型开发研究:建立水质、空气等要素的各种特征污染项目监测方法和监测点位的预设研究等;针对本辖区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研究建立扩散响模型。
2.3 建立和完善危险污染源数据库:结合日常污染源监测,定期开展污染源调查和核查,并结合环境监察部门监察结果,建立包括危险污染顶住置、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所在企业及联系人、污染物特性和已有处理方法在内的污染源数据库,并根据污染濒变化情况定期加以完善。
2.4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系统:根据本辖区危险污染源情况,建立包括标准、监视分,忻方法、事故处理、信息系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应急监测专家咨询系统。
二、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保障
l.合理计划和安排应急监工作
2.人员保障
3.装备保障
4.资金保障开展
三、环境应急监测方法的选择
l.方法选择的基本思路
为迅速查明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污染物的种类、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在已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场快速监测方法和实验室现有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别、确认。
2.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进行简易分析技术方法的研究,其难度不亚于一些实验室的分析测定方法或仪器分析的研究。因为,简易分析方法要求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结果可靠、干扰小。
四、建设高效应急环境监测体系的要求
1.编制科学、实用、翔实的应急监测预案
编制环境危机事件应急预案,既要充分考虑方案的科学性,以合理、高效地发挥预案的防治成效,又要充分考虑预案的实施对象、实施条件和实施的客观情况,使制定的应急预案和应对处理手段与措施实用、有效,符合环境危机事件防治区的实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确保方案实施的客观性。
2.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网络
监测站要根据应急监测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在突发性危机事件来临的时候体系能迅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应急监测系统要纳入全省应急监测网络体系中,接受统一指挥、与多部门建立协调关系,协同作战,利用社会各类监测资源,实现全民参与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监测网络。
3.完善应急监测配套设备设施
目前,监测站要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应急监测体系,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完善突发性环境危机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探索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点的现场监测与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要加大提升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投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以自如地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
4.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管理制度
建设应急监测体系,加大投入,提高监测能力,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逐步形成高效有力的应急监测体系。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素质是提高环境应急监测水平的必然要求。
5.加强应急监测信息的收集
在日常监测工作中,应多方收集环境危机事件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等有关资料,以便事故发生时能快速查阅并选择正确合理的应急处理措施。此外,还应收集邻近地区监测站的应急监测有关信息资源,以此作为应急资源信息,完善应急策略。
6.突发环境危机事件应以预防为主
对本地区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隐患调查,建立环境风险事故危险源信息系统,确立优先监测目标,加强日常监管,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建立危机事件影响及趋势分析模型,完善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此外,还要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后备队伍的储备,加强协作部门的联运联合,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的技术存储和物质准备。以预防为主,做好常态下的预防、预测、预警工作,降低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薛妓,罗宏.流域环境风险管理探讨[J].环境科技,2009.22(S2).
[2]刘冬华,刘茂.突发水污染事故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9(Zl):167-170.
[3]卢华.对突发性环没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思考[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19(4):108-110.
- 【发布时间】2015/7/29 16:55:43
- 【点击频次】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