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丰富导入方式的实践策略探寻

 

【作者】 杨国君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顾县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针对小学生思维特征和好奇好趣特点,我们应加强直观性、新奇性、趣味性、诱思性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在更加丰富多样的导入教学中成为学习主体,自觉发挥建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导入  实践策略  丰富
  教无定法,导无程式。开课导入虽然用时不用,但对于高效课堂建设却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具有先声夺人、敲山震虎、顺凤拉帆之功效,所以大凡优秀教师都特别注重开课环节设计,都希望创新方式,运用多种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开启新课教学之旅。在语文教学中,我以丰富导入方式的实践走在了语文新课改路上,并积攒了不少实践心得。
  一、直观性的导入,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
  我们知道,小学生正处于形象直观思维阶段,这个阶段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能接受的就是形象性、直观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加强直观性导入,不仅符合他们学习需要,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也能帮助他们激活思维快速理解和消化知识。记得我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课时,其导入是这样设计的:课伊始,播放flash动画,先通过课件让孩子们看看动物(牛、马)旅行,然后提出疑问那植物又是怎样去旅行的呢,在思维引疑下,学生观看更加认真、投入。在亲眼目睹植物旅行的过程中,找到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这样的导入显然起到了诱思、激趣作用,而且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的动画,很快让学生记住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所以说,直观性的导入非常重要,又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我们要运用多种直观载体,如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乐、幻灯、图象、模型等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无声文字语间化、静止知识动态化,这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赏心悦目的形象,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生动地感知,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记忆。
  二、新奇性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利用学生这种特征,加强导入的新奇性设计,通过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就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感知兴趣,吸引学生注意指向,使之思维聚焦到教学中来。从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导课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越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静等半刻,说到这是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去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样的设计,显然能把学生引入到新学文本中,成为自觉学习主体。
  三、趣味性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强导入的趣味性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一开课就能在兴趣内驱下增强学习动力,产生不学不快的求知欲望,进而主动参与其中,自主发挥建构作用。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做了好下设计:“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吆,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吆,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以文字抨击着当时黑暗社会的真实描绘。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一下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导入是极具趣味性的,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意愿。当学生兴致高时,我们进一步引之深思、进一步探究新课学习。我想的这样的设计应该收到良好效果,最后事实也给了我很有力的证明,算得上是导入的上乘佳作方式。
  四、诱思性的导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但现行学生没有自主质疑学习习惯,也没有主动去思考的学习爱好。我们知道,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引发学生质疑。南宋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所以我们就应加强诱思性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能在教师诱思性教学下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使之产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探求欲望。当然,诱思性的导入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当然,导入方法还有很多,上面所列的方式也不是具体方式。不过,加强导入直观性、新奇性、趣味性、诱思性设计,的确能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感到,只有丰富的导入方式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自觉学习的建构人。
  参考文献:
  [1]宋问莲,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创新[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3。
  [2]李庆双,营造乐学氛围点燃创新之火[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4。
  [3]尹继军,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设计与导入方式[J].考试周刊,2011.6。
  • 【发布时间】2015/7/29 16:51:47
  • 【点击频次】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