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课堂教学初探
【关键词】 ;
【正文】我在从事中职学校服装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工作中,发现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学中存在严重问题:受文化课“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专业课教学手段、方式陈旧落后。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例如:在服装结构制图课中,其教学方法表现为,教师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利用粉笔和直尺在黑板上画一步,学生使用铅笔和比例尺在笔记本上跟着画一步。这样的教学方法很费时,教学效果也比较低。因为教师画一步,学生跟一步,就存在教师画的时候学生等,学生画的时候教师等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只能画一小部分,光男西服的结构制图就需要四到五个课时才能完成。另外,教师画在黑板上的制图,由于有许多线条和标注,有些部位不容易看清楚,学生在模仿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再说,服装制图是二维的,而成衣是三维的,画在黑板上的结构制图是静态的,要在黑板上演示出二维的制图向三维的成衣的转变过程是不可能的,于是学生在制图课中只是纯粹地模仿制图,换句话说,只是为了制图而制图,对制图的目的和意义是不理解的。于是我们的学生学了两年以后,只能裁剪、制作老师所教的款式,面对一个全新的款式时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了。可以看出,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许多缺陷。
一、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入手,确定服装专业课教学的总体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服装企业从事服装款式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经营管理等技术岗位上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我校服装专业90%的学生来自贫困的农村,在小学和初中几乎没有开过美术课,美术基础差,审美意识弱。尽管他们有想学好的愿望,但由于基础太差而失去信心和兴趣。也就不可能去从事对美术基础要求较高的服装款式设计工作岗位。他们中的90%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主要还有服装打板、服装裁剪、样衣制作、CAD制板放码、跟单、质检、服装产品生产流水线的组织与技术管理、服装产品推广渠道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虽不要求从业者有扎实的服装美术设计功底,但也要求具备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绘画表现基本技能。基于大多数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的特点及能力要求,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装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线描服装效果图的绘画表现技能,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表现确定为教学的总体目标。
同时,在劳动力市场日益发达的今天,企业录用人才不会只以技能高低为标准,而十分看重应聘者的全面素质,甚至首先被考察的是非专业能力。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懂得“学做人重于学做事”的道理,让他们在学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学做人,有社会责任感、乐于助人、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爱因斯坦也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二、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新的工具,逐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训为中心”的模式。服装结构制图课堂教学上必须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老师现场演示、学生同步练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结构、体型与服装结构、造型设计间的关系,依据不同的体型和着装后所产生的主要弊病对制图、样板进行正确的样板补正,培养学生对“人体曲面”、“人体运动”与“服装造型”关系的洞悉能力。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服种的款式设计、结构制图与样板设计、工艺制作到成品的全过程。
建立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讲授过程中,重点是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无定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三、从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服装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服装设计课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首先是课堂教学要引入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让空洞抽象的设计理论与具体、生动的服装形象结合起来,对名师名作的赏析,也用动态的视频将作品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调动了学生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服装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其次在技能训练手段上要积极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如运CorelDraw软件进行款式图的绘制,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服装色彩、服饰图案、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效果图的训练,运用Internet收集资料,进行远程教学等等。这些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自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
四、思考
服装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的学习重点是技能学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我们的教学设备与企业里的设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企业里许多设备学生都没有见过,学校也无法模拟工厂流水线生产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就业。我们也组织了部分教师到企业培训,以加强企业生产的知识,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这还远远不够。今后,我们还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教师到企业里实践,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专家到学校讲座,使我们的教学紧紧与企业生产相联系,与市场相挂钩,使学生对企业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有较深入的了解,使其毕业后就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张君达,学生的学习与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一、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入手,确定服装专业课教学的总体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服装企业从事服装款式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经营管理等技术岗位上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我校服装专业90%的学生来自贫困的农村,在小学和初中几乎没有开过美术课,美术基础差,审美意识弱。尽管他们有想学好的愿望,但由于基础太差而失去信心和兴趣。也就不可能去从事对美术基础要求较高的服装款式设计工作岗位。他们中的90%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主要还有服装打板、服装裁剪、样衣制作、CAD制板放码、跟单、质检、服装产品生产流水线的组织与技术管理、服装产品推广渠道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虽不要求从业者有扎实的服装美术设计功底,但也要求具备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绘画表现基本技能。基于大多数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的特点及能力要求,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装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线描服装效果图的绘画表现技能,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表现确定为教学的总体目标。
同时,在劳动力市场日益发达的今天,企业录用人才不会只以技能高低为标准,而十分看重应聘者的全面素质,甚至首先被考察的是非专业能力。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懂得“学做人重于学做事”的道理,让他们在学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学做人,有社会责任感、乐于助人、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爱因斯坦也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二、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新的工具,逐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训为中心”的模式。服装结构制图课堂教学上必须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老师现场演示、学生同步练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结构、体型与服装结构、造型设计间的关系,依据不同的体型和着装后所产生的主要弊病对制图、样板进行正确的样板补正,培养学生对“人体曲面”、“人体运动”与“服装造型”关系的洞悉能力。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服种的款式设计、结构制图与样板设计、工艺制作到成品的全过程。
建立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讲授过程中,重点是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无定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三、从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服装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服装设计课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首先是课堂教学要引入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让空洞抽象的设计理论与具体、生动的服装形象结合起来,对名师名作的赏析,也用动态的视频将作品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调动了学生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服装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其次在技能训练手段上要积极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如运CorelDraw软件进行款式图的绘制,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服装色彩、服饰图案、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效果图的训练,运用Internet收集资料,进行远程教学等等。这些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自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
四、思考
服装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的学习重点是技能学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我们的教学设备与企业里的设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企业里许多设备学生都没有见过,学校也无法模拟工厂流水线生产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就业。我们也组织了部分教师到企业培训,以加强企业生产的知识,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这还远远不够。今后,我们还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教师到企业里实践,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专家到学校讲座,使我们的教学紧紧与企业生产相联系,与市场相挂钩,使学生对企业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有较深入的了解,使其毕业后就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张君达,学生的学习与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 【发布时间】2015/7/29 16:42:33
- 【点击频次】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