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议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歌唱教学

 

【作者】 刘 红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中小学教研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我们的音乐课堂应该是动态和变化的。就歌唱教学来说,它就是一个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真正体现音乐教育的价值,智慧的引导学生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活动;实效性
  音乐新课程改革经历了新鲜——盲从——迷茫到今天的课堂回归,不但对传统音乐课堂是一次猛烈的叩击和严峻的挑战,也是给广大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老师们一次深刻而又彻底灵魂洗礼。那么,音乐课堂教学到底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科学、自信的歌唱,并积极参与到歌唱活动中来,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提高歌唱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已成为我们更加关注更加理性的话题。就我区目前的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针对歌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研究: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小学各阶段的演唱教学内容提出了明确的目标:1-2年级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3-6年级乐于参与各中演唱活动,知道演唱活动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应用。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能够对自己和他人地演唱做出简单地评价。
  (二)注意培养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和演唱的自信心。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符合音乐规律的方法学习唱歌。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与风格,做到“以情带声”。注意调动、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发展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中享受音乐美的愉悦,接受音乐美地熏陶。一节精彩的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注重对音乐教学的导入,采取各种形式诱发学生对新歌课的兴趣,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对新歌曲的学习中。
  (三)精心设计演唱实践活动中的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设计好演唱实践活动中的歌唱技能训练。歌唱技能训练的精心设计,主要能体现融趣味、技能于一体,因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就可以使学生激起对歌唱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进而获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来讲,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要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唱歌兴趣,并成为其终身爱好。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注意掌握运用科学的发声技能,并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声音美,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意境,多体验美、表现;每节课要有重点地指导学生的气息、口形、歌唱状态、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训练,养成好的歌唱方法与习惯。强调学生学会保护好声带和嗓音。
  (五)教学目标中所涉及的教学行为方式要明确、可操作。在教学目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阐述要明确、具体,要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行为。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转化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支持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重视有意义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的核心地位,“教”要服务于“学”。
  而好的唱歌教学方法也应体现两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要符合音乐教育的规律,突出音乐学习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多种形式的唱歌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音乐能力、合作精神,加深审美体验,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为终身喜爱唱歌奠定基础。
  (二)科学的歌唱方法
  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歌唱发声的技巧训练,但时间不应过长,应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歌唱素养和歌唱表达能力。
  1.歌唱的正确姿式
  唱歌可采取“坐式”和“立式”两种,不管坐式或是立式都应该挺直身体,要自然,不可紧张,不要前俯或后仰。坐着歌唱时应坐于椅子的前三分之一处,不要靠在椅子上,双肩要自然下垂稍向后展开,胸部要略向前挺起,小腹微收,但不要过份,两手安静自如地放在膝上,双腿自然着地,面带笑容,整个身体的重心略向前倾,不要左右摆动。立式的歌唱姿式,应把重心立于一个脚上,着重心的一脚稍稍靠前。
  2.唱歌时的呼吸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呼吸训练,通常会采用“闻花香”、“抽泣”或“狗喘气”等练习。“闻花香”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事,在教师的提示,夸张地闻花香,就会很容易找到深呼吸的感觉。
  3.练声曲的设计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声音特点,制定由简单到复杂的练声曲。在进行发声训练时要用多种形式来训(下转第10页)(上接第46页)练。单纯的练声曲少一点,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然后找几首简单好听的大家都熟悉的旋律,如《雪绒花》、《我们的田野》、《欢乐颂》等等中的一句加哼鸣练声,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而不产生疲劳感和厌恶情绪。每节课练声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分钟左右,循序渐进。为唱好歌,打好基础。
  (三)教师高质量的范唱
  范唱是歌唱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演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采用两种类型的范唱演示,一种是播放教材提供CD或视频光盘,另一中是老师现场的自弹自唱。在这两种形式中,老师高质量的演唱无疑是一种最直接、最能打动学生的教学手段。通过范唱完美地表达与揭示出歌曲的情感与艺术形象;正确地掌握所教歌曲的音准、节奏、速度、力度,咬字、吐字,示范必须清晰、准确;正确的歌唱姿势和方法;良好的乐感及各种音乐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所以我们认为好的歌曲,取决于第一次听到时的心理感受,而范唱在音乐教学中,就起到学习心理总动员的作用,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而范唱一定要高质量、具有感染力的,让学生第一次听就产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唱歌教学首先要关注教师范唱的问题,它是歌唱教学的重在中之重。
  (四)多种形式的聆听
  要让学生会唱歌,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音乐的手段来解决音乐的问题,遵循感知、体验为主的教学原则。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这样说过:“学唱歌首先要有一副好耳朵”。因而聆听歌曲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并建立学生内心的音高和节奏感。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聆听方法,如听教师的范唱、听CD或视频光盘,以及采用划线条聆听音乐旋律、在心里随音乐默唱旋律等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熟悉歌曲的旋律,并感受旋律的连贯、起伏,最终达到熟悉歌曲旋律的目的。所以教师们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聆听歌曲的旋律,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速度的变化,找出难点的乐句,为能独力的演唱歌曲打下好的基础。
  (五)多种形式的模唱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灵活的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模唱旋律。如分组模唱,个别模唱,跟琴默唱,听唱和视唱相结合,唱词和唱谱交替进行,从听唱法向视唱法慢慢过渡,整体听唱和分句听唱,让唱得好的学生当老师教唱,交换角色等等,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经过这样的一个反复模唱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及时纠正学生在音准和节奏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打下基础。
  总之,我们的音乐课堂应该是动态和变化的。就歌唱教学来说,它就是一个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真正体现音乐教育的价值,智慧的引导学生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
  • 【发布时间】2015/7/29 16:31:08
  • 【点击频次】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