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
【正文】文言文,浓缩着我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古典诗词和文言文中,汉语的特点体现得最明显,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学生真正接触文言文,是从初一开始的。因此,初中文言文的入门引导、入门教学尤其重要。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关于初中文言文的入门引导和教学的粗浅做法。
一、重视朗读、诵读,尽可能增加学生阅读量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许文言文不一定每篇都要求学生背诵,但至少每一篇都应当要求学生熟读。朗读最显著的作用在于语感的培养。而良好的语感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要大声朗读,尤其是早读时更是要求学生读出声来。
学生出于阅读兴趣往往会主动找一些课外文章来读,但大多仅仅限于现代文部分,能够主动去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在初中阶段可以说基本没有。但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却很少,一般只有七八篇,初中三年也顶多四十多篇。如果单纯阅读教科书中所选的古文明显太少了,要另外布置学生自主阅读课外的,也不太现实。面对着这样的情况,要想增加学生的古文阅读量,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途径是练习册当中的课外阅读。每篇课文的练习册设计,除了有选自课内的阅读理解外,都会设计一题同题材的课外阅读题。其难度基本上与课文相当,如果能够运用好这部分的文章,则会使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增加古文阅读量。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所谓自主性学习,我将它理解为主动学习、个性学习。这两点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更是如此。在文言文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预习与复习的好习惯,是自主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在讲课之前先对课文的大意有大致了解,没有在课前找出自己在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所在,在上课时就会显得有些盲目性。而由于没有尝试自己理解课文,就会一直将古文阅读看成是高不可攀的拦路虎,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会逐渐丧失对古文学习的自信心,变成处处依赖老师的讲解。而且,没有课前对课文的主动学习,上课也就不可能会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个人对课文的解读意见,课堂上很容易造成将教师的个人理解代替班上所有同学理解的情况出现,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因此,自主性学习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在考纲基础上有所提高,为学生将来学习做准备
考纲中对于文言文阅读考查规定为“重在理解文章的大意,不应考查词法、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把词法、语法不列入考试范围,这自然是为学生减负,降低了考试难度。考试不考词法、语法,但在教学过程中要不要讲解词法、语法呢?对此,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解释的。在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之间,表达方式上的确存在较大差异,适当的讲解语法、词法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这里的讲解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而施行的,并不要求学生做深入理解,只要他们有大致印象即可,这样在他们将来深入高一级学校时,接触到更深的古文时,有利于他们的进一步理解课文。在文言文教学中,个人认为应当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对于文章内容有大致的理解后;再进行句意梳理及语法知识讲解,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应当对课文的知识点做简单归纳。除了课文内容、文章主旨外,在语法知识的有效归纳上,更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典型的文言文,没有必要将每一个语法知识点都归纳出来,但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些语法知识,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记住一两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对于判断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的辨别。有效的归纳出文言文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有效的积累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古文阅读的能力。
四、讲练结合
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其中,“训练”就是指练习,从中可以看出练习的重要性。如果单纯依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而没有进行有效的练习的话,也不利于学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这里的练习是指有效的练习,是能够有效的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到的知识的有效练习。因此,适当的做一些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能够使得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来,使得课内外知识有效的衔接起来,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练习的形式还可以多种多样。比如,除了书面练习外,还可以进行口头练习。口头练习应成为练习中的一部分,而且还应当是重要的一部分。口头练习,除了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外,课堂上也应该成为学生练习的主阵地。对于有些学生而言,课后让其进行口语练习显得有困难。对此,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开口说话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声朗读,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文言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读,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有效的练习,这几个方面在我看来是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到的。当然,文言文教学有其独特性,也有许多现实的困难,我的见解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随着经验的积累,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上获得更好的效果。
一、重视朗读、诵读,尽可能增加学生阅读量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许文言文不一定每篇都要求学生背诵,但至少每一篇都应当要求学生熟读。朗读最显著的作用在于语感的培养。而良好的语感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要大声朗读,尤其是早读时更是要求学生读出声来。
学生出于阅读兴趣往往会主动找一些课外文章来读,但大多仅仅限于现代文部分,能够主动去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在初中阶段可以说基本没有。但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却很少,一般只有七八篇,初中三年也顶多四十多篇。如果单纯阅读教科书中所选的古文明显太少了,要另外布置学生自主阅读课外的,也不太现实。面对着这样的情况,要想增加学生的古文阅读量,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途径是练习册当中的课外阅读。每篇课文的练习册设计,除了有选自课内的阅读理解外,都会设计一题同题材的课外阅读题。其难度基本上与课文相当,如果能够运用好这部分的文章,则会使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增加古文阅读量。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所谓自主性学习,我将它理解为主动学习、个性学习。这两点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更是如此。在文言文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预习与复习的好习惯,是自主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在讲课之前先对课文的大意有大致了解,没有在课前找出自己在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所在,在上课时就会显得有些盲目性。而由于没有尝试自己理解课文,就会一直将古文阅读看成是高不可攀的拦路虎,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会逐渐丧失对古文学习的自信心,变成处处依赖老师的讲解。而且,没有课前对课文的主动学习,上课也就不可能会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个人对课文的解读意见,课堂上很容易造成将教师的个人理解代替班上所有同学理解的情况出现,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因此,自主性学习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在考纲基础上有所提高,为学生将来学习做准备
考纲中对于文言文阅读考查规定为“重在理解文章的大意,不应考查词法、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把词法、语法不列入考试范围,这自然是为学生减负,降低了考试难度。考试不考词法、语法,但在教学过程中要不要讲解词法、语法呢?对此,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解释的。在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之间,表达方式上的确存在较大差异,适当的讲解语法、词法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这里的讲解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而施行的,并不要求学生做深入理解,只要他们有大致印象即可,这样在他们将来深入高一级学校时,接触到更深的古文时,有利于他们的进一步理解课文。在文言文教学中,个人认为应当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对于文章内容有大致的理解后;再进行句意梳理及语法知识讲解,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应当对课文的知识点做简单归纳。除了课文内容、文章主旨外,在语法知识的有效归纳上,更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典型的文言文,没有必要将每一个语法知识点都归纳出来,但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些语法知识,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记住一两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对于判断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的辨别。有效的归纳出文言文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有效的积累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古文阅读的能力。
四、讲练结合
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其中,“训练”就是指练习,从中可以看出练习的重要性。如果单纯依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而没有进行有效的练习的话,也不利于学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这里的练习是指有效的练习,是能够有效的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到的知识的有效练习。因此,适当的做一些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能够使得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来,使得课内外知识有效的衔接起来,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练习的形式还可以多种多样。比如,除了书面练习外,还可以进行口头练习。口头练习应成为练习中的一部分,而且还应当是重要的一部分。口头练习,除了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外,课堂上也应该成为学生练习的主阵地。对于有些学生而言,课后让其进行口语练习显得有困难。对此,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开口说话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声朗读,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文言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读,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有效的练习,这几个方面在我看来是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到的。当然,文言文教学有其独特性,也有许多现实的困难,我的见解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随着经验的积累,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上获得更好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5/7/29 16:26:08
- 【点击频次】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