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议生本教育理念引领下的高中化学探究教学

 

【作者】 陈洪金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第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结合生本教育理念的精神,本文针对当前生本课堂中化学探究教学的一些误区着手,提出了自己的生本教育探究学习主张:从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对问题的质疑使探究走向深入两方面阐述高中化学教学探究的改革方向。本文对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探究课堂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探究教学现状;问题情境;主动探究;问题质疑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当前生本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了提高课堂40分钟效益,习惯于讲要点、难点,练重点。许多老教师的“知识陈述、范例点评、练习题”的教学方式成了高考致胜的法宝,成了教研活动中的“示范课”,教师的水平体现在 “讲”得好,“猜”得准,学生的水平体现在“记”的牢,“练”的熟。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普及与实施,这种错误的评价受到普遍的批评,生本教育背景下提倡的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展开的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
  一、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教学现状
  目前,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即在化学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的表现,盲目追求学生“兴奋点”的倾向。课堂上各种情景、多个问题轮番轰炸,学生问答、演练、讨论接连不断。表面上气氛活跃,但学生的思维渐渐远离化学知识与规律。这种表面的热闹,掩盖了思维的不足与教师引领的欠缺。“议而不究,乐而不学”,成了浅层次上的热闹课。这绝不是生本教育所要追求的初衷。对于学生的自主性究竟是自主的行为,还是自主的思维,很多老师认识模糊。前置研讨题的设置,似乎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万能药,没有激发学生探究动力的前置作业其实是无效甚至低效的,这的确值得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我们认为,重视科学探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课前前置学习上,尤其在学时所限情况下,在科目繁多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后时间也一样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下更应减少学生的盲目探究。毕竟,并非所有探究都是有意义的体验。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生本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它要求我们化学教师把放在“怎样教”的关注点转变到“怎样学”上来。力争做到“少教多学”,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建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能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概念,获得方法,发展学科视角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化学新教材中对《水的电离》的叙述为:“精确的实验表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能发生微弱的电离生成H+和OH-”。传统的教学让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并在反复练习中对“水是微弱电解质”和“水的电离方程式”进行巩固。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如何使学生的知识建构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体验呢?
  本人曾对《水的电离》一节内容开过一堂公开课。以下是有关的片断:
  师: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生1:提出问题——建立猜测与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师:根据书本对“水的电离”的叙述,请你提出问题。
  生2:设计怎样的精确实验才能证明水是微弱电解质?
  生3:水(H—O—H )电离为何是生成OH—和H+,而不是生成O2-和H+?
  师:根据上述两个问题,请你作出假设。
  生4:假设水是电解质,那么水能导电。
  生5:假设水电离生成O2-和H+,那么水呈酸性。
   师:用什么实验可证明水导电?用什么实验可证明水的酸碱性?
  生6:用导电实验中灯泡发亮证明水导电。
   生7:用石蕊试液显红色,证明酸性。
  生8:用灵敏电流计指针会偏转证明水导电。
  生9:用试纸测出pH<7,证明酸性。
  师:根据上述4位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汇报结果。
  生10:灯泡不亮,但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生11:石蕊试液不变色,测出pH为7。
  师: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12:纯水是极弱电解质。
  生13:纯水不呈酸性,而呈中性,因而推导出水电离不生成O2-和H+,而生成OH—和H+。
  师:上述探究过程中,同学们有何感想?
  生14:读书要多质疑,不能照教材死记硬背。
  生15:解决问题要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生16:思考过程中要相互交流,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合作,这样考虑问题更周到,实验操作更顺利,大家也提高得更快。
  生17:……
  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是教师、学生双方的问答,但学生的知识建构是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建构起来的。它不仅使建构主义学习观得到落实,也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这种伴随着学生思维的“热闹”才是生本教育的真谛!
  三、对问题的质疑使探究走向深入
  生本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这并非事先教师程序化设计的结果,往往是在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中使探究过程逐渐推向深入。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不曾预约的美丽!它是课堂有效生成的表现,也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动写照。
  记得在一堂化学课中,我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杂质?
  学生很快得出选用饱和NaHCO3溶液洗气。
  不知哪位学生说了句,怎样除去SO2中的CO2呢?
   我趁机提出说,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全班同学提出了许多物质均被否决,因为CO2会反应的物质一般SO2都会反应。
  难道此题无解?
  不可能!一定有特殊方法。
  学生们来劲了,思路也开阔了。
  有同学提出用物理方法,先把混和物液化,再蒸发,先挥发出沸点较低的CO2,剩下是液态SO2。
  有同学提出,先用化学物质吸收SO2,逸出CO2,再用化学方法重新生成。根据这一思路得出两种方案:
  方案1:SO2 + NaHCO3 = Na2SO3 + 2CO2 + H2O
  Na2SO3 + H2 SO4 = Na2 SO4 + SO2↑ + H2O
  方案2: SO2 + Na2SO3 → 2NaHSO3
                 △
  2NaHSO3 ==== Na2SO3+ SO2↑+ H2O
  请设计实现上述两个方案的具体实验方案?我又向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本教育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探究应该是有追求,有超越的。我们要把有限的课堂学习引导到无限的探索中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探究的快乐!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处在一个激情化的状态下,他们的潜力得以不断的开发和释放。
  综上所述,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教学除了落实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外,还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方面目标的实现。通过丰富多样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通过化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实现化学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忠福,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之管见[A],2012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07、02;
  2、 张颖,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策略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9、11、01;
  3、 魏连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中学时代,2013、12、25;
  4、 郝海宁,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4、25;
  5、 冯红梅,新课程体系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7、05、28;
  6、 申玉玲,探究式和讲授式教学在化学课中有效整合的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05、08;
  7、 刘丽丽,高中化学探究性课题资源的利用与开发[D],江苏:苏州大学,2010、05、01;
  8、 李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探索[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8、06、01;
  9、 王顺,“情景探究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6、05、01.
  10、 丁革兵,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8、11、15;
  11、 徐燕,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4、04、03。
  • 【发布时间】2015/7/5 13:55:51
  • 【点击频次】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