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讲清“条件”问题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先后有二十多处提到“条件”这一概念,讲清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非常必要。我认为讲清这个问题应该注意讲解下列几点。
一、 什么是“条件”?
从广义上讲,“条件”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中对事物的存在和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内部条件亦称“根据”,即所谓内因。如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就是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内部条件,即内部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根据。从狭义上讲,“条件”相对于“根据”而言,指制约事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外部因素,亦称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本中所说的“条件”,绝大多数是作为根据的对称而使用的,即指狭义的“条件”。
二、 “条件”是客观的。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中所讲到的“条件”是客观的、现实的“条件”,不是什么抽象的、幻想的“条件”。一种特定的具体的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某种客观的现实的条件,这是不能凭主观臆想任意规定的,只能取决于具体事物的矛盾特殊性。如价值规律存在的必需条件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只要这个条件存在,价值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这是不以任何人、任何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如果把这两个现实的基本条件抽掉,换成其它主观臆造的条件,也就是不承认条件的客观性,其结果必然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到邪路上去。新陈代谢规律只有在生物界,在生命运动中才能起作用;万有引力定律如果离开了运动着的地球它就不复存在了。
三、 “条件”是复杂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地球如果失掉与太阳的联系,就不可能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如果不以一定方式和无产阶级相联系,就不会有资本家。事物之间总是这样相伴而生,如影随形,整个世界就是一副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因此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事物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就成了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把握住联系的多样性,也就把握住了“条件”的复杂性,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离开一定的条件、地方和时间,甚至不能弄清“下雨是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宁都曾举过这个例子,说明脱离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就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重要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斯大林说过:“一切都依条件、地方和时间为转移”。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充分估计条件的作用。
四、 “条件”是具体的。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得到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而条件本身是具体的: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基本条件和非基本条件、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决定条件和非决定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不同的“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只有全面地、具体地分析各种不同“条件”对事物的作用,才能使我们弄清问题,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否则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如一个人犯了错误,就要分析他犯错误的主客观条件,否则就弄不清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也就找不到帮助他改正错误的正确途径。发展地方经济要考虑到地理气候、交通运输、资源能源、市场需求、政策导向、劳动力资源和宗教习俗等等有利和不利的因素条件,只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工作中要善于区分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克服不利条件的影响。因此要具体分析各种条件,离开条件想问题是空想,弄不清各种具体条件就去做工作是盲干,其后都是不堪设想的。
五、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由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以及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千姿百态、千差万别并且可以改变的,所以一个具体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资金这一必要条件,而目前资金比较短缺,我们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节约开支,引进外资等办法来改变资金缺少的不利条件。正因为条件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所以工作中当不利条件占主要方面时,不必灰心丧气、悲观失望;当完成某项任务的必要条件还不具备时,既不要不顾客观条件急躁蛮干,也不要消极坐等,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以主观条件去改变客观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实现预定任务的必要条件,正象大庆工人所说的那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当“条件”已经具备时,就要抓住时机,不要左顾右盼,畏缩不前,否则就会失掉时机,给工作带来损失。这说明承认“条件”的可变性,对于我们搞好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创造一系列的“条件”,我们毕竟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有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方针、路线、政策,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就有信心和决心创造一系列的“条件”,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划,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国梦”。
但是必须注意,人们不能任意改变和创造“条件”,因为改变和创造“条件”也是有“条件”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依据客观规律进行,只有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正确地利用客观规律,用有利条件去改变不利条件,创造实现一定目的所必需的“条件”,否则要改变和创造“条件”是办不到的。如果违背客观规律还会受到规律惩罚的。
关于“条件”问题的探究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可以说,人们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就是认识自己生活的“条件”;人们改造自己周围的世界,也就是改造人们生活的“条件”。因此,我们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注重和善于分析具体的“条件”,正确地、全面地把握各种复杂的“条件”及其变化,这样才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一、 什么是“条件”?
从广义上讲,“条件”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中对事物的存在和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内部条件亦称“根据”,即所谓内因。如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就是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内部条件,即内部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根据。从狭义上讲,“条件”相对于“根据”而言,指制约事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外部因素,亦称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本中所说的“条件”,绝大多数是作为根据的对称而使用的,即指狭义的“条件”。
二、 “条件”是客观的。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中所讲到的“条件”是客观的、现实的“条件”,不是什么抽象的、幻想的“条件”。一种特定的具体的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某种客观的现实的条件,这是不能凭主观臆想任意规定的,只能取决于具体事物的矛盾特殊性。如价值规律存在的必需条件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只要这个条件存在,价值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这是不以任何人、任何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如果把这两个现实的基本条件抽掉,换成其它主观臆造的条件,也就是不承认条件的客观性,其结果必然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到邪路上去。新陈代谢规律只有在生物界,在生命运动中才能起作用;万有引力定律如果离开了运动着的地球它就不复存在了。
三、 “条件”是复杂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地球如果失掉与太阳的联系,就不可能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如果不以一定方式和无产阶级相联系,就不会有资本家。事物之间总是这样相伴而生,如影随形,整个世界就是一副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因此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事物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就成了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把握住联系的多样性,也就把握住了“条件”的复杂性,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离开一定的条件、地方和时间,甚至不能弄清“下雨是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宁都曾举过这个例子,说明脱离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就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重要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斯大林说过:“一切都依条件、地方和时间为转移”。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充分估计条件的作用。
四、 “条件”是具体的。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得到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而条件本身是具体的: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基本条件和非基本条件、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决定条件和非决定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不同的“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只有全面地、具体地分析各种不同“条件”对事物的作用,才能使我们弄清问题,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否则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如一个人犯了错误,就要分析他犯错误的主客观条件,否则就弄不清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也就找不到帮助他改正错误的正确途径。发展地方经济要考虑到地理气候、交通运输、资源能源、市场需求、政策导向、劳动力资源和宗教习俗等等有利和不利的因素条件,只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工作中要善于区分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克服不利条件的影响。因此要具体分析各种条件,离开条件想问题是空想,弄不清各种具体条件就去做工作是盲干,其后都是不堪设想的。
五、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由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以及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千姿百态、千差万别并且可以改变的,所以一个具体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资金这一必要条件,而目前资金比较短缺,我们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节约开支,引进外资等办法来改变资金缺少的不利条件。正因为条件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所以工作中当不利条件占主要方面时,不必灰心丧气、悲观失望;当完成某项任务的必要条件还不具备时,既不要不顾客观条件急躁蛮干,也不要消极坐等,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以主观条件去改变客观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实现预定任务的必要条件,正象大庆工人所说的那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当“条件”已经具备时,就要抓住时机,不要左顾右盼,畏缩不前,否则就会失掉时机,给工作带来损失。这说明承认“条件”的可变性,对于我们搞好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创造一系列的“条件”,我们毕竟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有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方针、路线、政策,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就有信心和决心创造一系列的“条件”,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划,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国梦”。
但是必须注意,人们不能任意改变和创造“条件”,因为改变和创造“条件”也是有“条件”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依据客观规律进行,只有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正确地利用客观规律,用有利条件去改变不利条件,创造实现一定目的所必需的“条件”,否则要改变和创造“条件”是办不到的。如果违背客观规律还会受到规律惩罚的。
关于“条件”问题的探究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可以说,人们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就是认识自己生活的“条件”;人们改造自己周围的世界,也就是改造人们生活的“条件”。因此,我们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注重和善于分析具体的“条件”,正确地、全面地把握各种复杂的“条件”及其变化,这样才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 【发布时间】2015/7/5 13:41:35
- 【点击频次】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