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新课改和新教育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努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主体性,还生命主体之本色,让他们爱学习、会学习、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下面我把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一些做法简单介绍一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勤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多展示教学非凡的魅力;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动的特点,巧设疑问,创设悬念环节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生物知识的强烈愿望,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如在教“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两个学生扮演供销售货员,出示一件商品的原价和现价,让其他学生充当顾客购物,并思考:用自己手中的钱可以买几件这样的商品,买一件比原来便宜多少元?便宜了几分之几?然后再换成“每件商品35元,现在降价8%,现价多少元?”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刺激了他们的思考兴趣,让他们在“一定要弄个明白”的求知心理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2、改变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在课堂上石老师的舞台,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我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然后提问:a、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可不可以也运用平移转化、等积变形的方法呢?b、你打算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你认为可以吗?c、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d、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便可得出结论,并明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2的道理。接下来再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该放则放的原则。
(2)全新的知识,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
(3)练习、复习课,老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如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复习时,可让学生思考:a、你学到了什么?举例说明。b、还有什么不懂?c、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回答“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举例说明”是掌握知识的表现。“还有什么不懂”旨在质疑问难。以“还想知道什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学生学得就很愉快了。
3、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足够的动手操作体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恰当的动手活动,能变隐为显,化静为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明白动态形成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深刻性。例如:在《圆柱的认识》这节课上,学生在观察完学具后,互相讨论指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然后我利用计算机课件出示圆柱的直观图,并让学生标出它的底面和侧面。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直观方法,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圆柱体与他们之间的差别,从而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接着,利用在圆柱的直观图上标底面、侧面,来加深认识。沿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展平——长方形;斜着剪开——展平——平行四边形(能剪拼成长方形);任意撕下——展平——不规则图形(能剪拼成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在这里,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一种方法,而是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实验,动手剪一剪,动脑想一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小组探讨,在合作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人的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的关键和最终结果在于其个性化的形成,在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而社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如一些相似易混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概念的关键处,都可创设质疑问题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动学习。比如在《圆柱的认识》这节课中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在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圆柱的实物高的时候,先让学生动脑思考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测量圆柱的高,然后师生共同确认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们亲自动手量一量;整堂课都学完后还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制作了一个圆柱。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有效参与。既要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有不同层次的达标要求,又要给予他们优先的机会,从“要我学”进入“我要学”的状态,再进入探索中,最后终于独立完成。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探究精神,并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生物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勤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多展示教学非凡的魅力;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动的特点,巧设疑问,创设悬念环节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生物知识的强烈愿望,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如在教“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两个学生扮演供销售货员,出示一件商品的原价和现价,让其他学生充当顾客购物,并思考:用自己手中的钱可以买几件这样的商品,买一件比原来便宜多少元?便宜了几分之几?然后再换成“每件商品35元,现在降价8%,现价多少元?”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刺激了他们的思考兴趣,让他们在“一定要弄个明白”的求知心理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2、改变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在课堂上石老师的舞台,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我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然后提问:a、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可不可以也运用平移转化、等积变形的方法呢?b、你打算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你认为可以吗?c、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d、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便可得出结论,并明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2的道理。接下来再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该放则放的原则。
(2)全新的知识,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
(3)练习、复习课,老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如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复习时,可让学生思考:a、你学到了什么?举例说明。b、还有什么不懂?c、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回答“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举例说明”是掌握知识的表现。“还有什么不懂”旨在质疑问难。以“还想知道什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学生学得就很愉快了。
3、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足够的动手操作体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恰当的动手活动,能变隐为显,化静为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明白动态形成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深刻性。例如:在《圆柱的认识》这节课上,学生在观察完学具后,互相讨论指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然后我利用计算机课件出示圆柱的直观图,并让学生标出它的底面和侧面。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直观方法,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圆柱体与他们之间的差别,从而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接着,利用在圆柱的直观图上标底面、侧面,来加深认识。沿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展平——长方形;斜着剪开——展平——平行四边形(能剪拼成长方形);任意撕下——展平——不规则图形(能剪拼成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在这里,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一种方法,而是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实验,动手剪一剪,动脑想一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小组探讨,在合作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人的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的关键和最终结果在于其个性化的形成,在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而社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如一些相似易混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概念的关键处,都可创设质疑问题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动学习。比如在《圆柱的认识》这节课中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在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圆柱的实物高的时候,先让学生动脑思考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测量圆柱的高,然后师生共同确认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们亲自动手量一量;整堂课都学完后还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制作了一个圆柱。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有效参与。既要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有不同层次的达标要求,又要给予他们优先的机会,从“要我学”进入“我要学”的状态,再进入探索中,最后终于独立完成。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探究精神,并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生物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
- 【发布时间】2015/5/31 15:17:12
- 【点击频次】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