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艺术

 

【作者】 慕海方

【机构】 山东省栖霞市观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文学的长廊中熠熠生辉,她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优美的古典诗歌带给我们的震撼是多方面的,它于一二十字中表达着作者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传达着作品的美感。学习古典诗歌能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较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差别,学生学习时容易产生距离感、陌生感、排斥感,加上传统教学中有的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支离破碎,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令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学活动灵活多样,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四点看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冰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她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她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这首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这首词产生了期待和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盖茨的积极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
        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意境带领我们走进美的世界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营造的意境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审美情趣。
        1、寻找意象,再现意境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 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个字,一共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么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并想方设法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落在树枝上,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缕,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吗,朝着西风走,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会变成一杯白开水。
        2、合理发挥,创造意境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启发学生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意境进行合理想象,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翁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小船,船桨上停息着一只小鸟的……
        通过创造意境,学生对此诗感悟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学生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
        三、走进内心,体验诗情,触摸诗魂
        古代文理学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作者都有他们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诗词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里、把握心声。
        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感情都比较热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市开始是个宴会的场面,有好酒好菜,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巴基那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憋屈,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是不是就这么一直消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又一下子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又不知在哪里,心里不觉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诗歌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错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比较产生智慧,比较提高修养
        每一篇古典诗句,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孤立地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地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性。在比较中产生智慧,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同一题材,统一风格的比较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了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上基本相同,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宽广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两首都是豪放风格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带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不同风格的比较
        相同风格的是个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比如李白的浪漫诗情与杜甫的现实情怀,李清照的柔婉细腻苏轼的洒脱豪放等等。
        在教苏东坡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一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拿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首词的不同点:一是内容上不同,第一首抒发的是报国之志,第二首则是悼妻之作;二是写法上不同,第一首通过打猎场面的描绘以及典故的引用来表达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而第二首通过景物的渲染想象的设置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三是风格上不同,前一首豪迈雄壮,意气风发,后一首缠绵悱恻,荡气回肠。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这两首诗词,对苏东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正如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好比教师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借助灵活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进行的古诗学习,感悟古诗的活动,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滋润着少年学子的心灵,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吸收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生机,真正让学生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 【发布时间】2015/5/31 15:03:11
  • 【点击频次】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