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质量上和层次上有所突破,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作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教师不可推脱的重任,应把它作为语文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加以实践,让学生在长期训练中得以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支撑手段。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一种学习行为,是学生将来立于竞争社会不败的重要筹码,新课标对此十分重视,要求加大力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但因传统受“应试”思想桎梏,很多课堂只注重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到了高年级也未达到应有目标。在大力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应摈弃传统束缚,放开包袱,着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我们知道,阅读能力是个体生存的必备能力。这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具体就是指完成对文章的阅读所应该具备的本领,包括对撼文章感知、理解、鉴赏的具体阅读活动,以及顺利完成阅读所必需的正常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大抵包括以下方面: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活用能力、阅读技巧等阅读能力。要实现这些能力目标,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加以落实,逐一突破,方能有所成效。
一、着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去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阅读更是如此,加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克服阅读困难、解决阅读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大凡优秀教师都特别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当然培养兴趣的方法很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轻松愉悦氛围、开展激励赏识评价、使其体验阅读成功等都是良好方法,创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激趣目的的。我们要把激发兴趣作为阅读教学的首始,随时都要把激趣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这样才能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得以落实。
二、逐步提高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进行。就像人长胖一样,一口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还要有长期培养的实践计划。实践中,我们要合理提出阅读要求,就是要做到与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培养方法,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实践策略,低段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几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几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中段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段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段话的含义。高段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段,甚至一篇文章联系起来读,能够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段与段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达到较高阅读能力。
三、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读的学科,也是能读懂的学科。我们很多教师采取以讲代读、以析代思、以授代品,导致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毫无机会。不能与文字零距离接触自然也就无法灵活运用。这是语言的实践性和工具性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能“满堂灌”,要搭建机会,让学生与文本接触,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获取信息、发展思维、培养语感和接受熏陶。新课标就明确说道:“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们要重视读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朗读应该成为读的教学的重点,多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淡化分析,腾出更多时间来让学生朗读,在录音、范读等方式引领下,让学生逐步掌握方法、形成技巧。这样,既培养了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朗读,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发展阅读能力。当然,学生在多次阅读中,教师的些许点拨就能帮助学生走向理解和进行体验了,自然也就达到语文教学的诸多目的了。
四、注重学生质疑思维培养
学起于思中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但现在学生很多是念经式读书,有口无心,既不去感悟,也不去质疑,虽在嘴边与文本“摩擦”,但没有任何火花。这时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读中带思的习惯,采用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习。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与课文深层接触,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例如在教学《火烧云》时,教师不引导,学生是不能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实践中,因此,我抓住本文第五自然段中的“看着看着”这个感悟点,引导学生反复练读,启发学生用心去体味:“看,我们都见过火烧云;看着,也有一些人曾经做到;然而,只有看着看着,才能发现,才能感悟。”“看”和“看着”都不能发现的美,看着看着,是长时间的,是用心的,是有情的,是带着想象翅膀的。注意了这“看着看着”,我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悟火烧云,而且对于学生发现、感悟、 创造更多的美也很有帮助。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对于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是极有好处的。培养这种思维,即使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解题能力都有良好效果。
正如一位语言大师所说,“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质量上和层次上有所突破,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作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教师不可推脱的重任,我们应该把它扛在肩上,作为语文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加以实践,让学生在长期训练中得以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烘艳,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3]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0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支撑手段。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一种学习行为,是学生将来立于竞争社会不败的重要筹码,新课标对此十分重视,要求加大力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但因传统受“应试”思想桎梏,很多课堂只注重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到了高年级也未达到应有目标。在大力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应摈弃传统束缚,放开包袱,着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我们知道,阅读能力是个体生存的必备能力。这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具体就是指完成对文章的阅读所应该具备的本领,包括对撼文章感知、理解、鉴赏的具体阅读活动,以及顺利完成阅读所必需的正常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大抵包括以下方面: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活用能力、阅读技巧等阅读能力。要实现这些能力目标,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加以落实,逐一突破,方能有所成效。
一、着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去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阅读更是如此,加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克服阅读困难、解决阅读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大凡优秀教师都特别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当然培养兴趣的方法很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轻松愉悦氛围、开展激励赏识评价、使其体验阅读成功等都是良好方法,创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激趣目的的。我们要把激发兴趣作为阅读教学的首始,随时都要把激趣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这样才能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得以落实。
二、逐步提高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进行。就像人长胖一样,一口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还要有长期培养的实践计划。实践中,我们要合理提出阅读要求,就是要做到与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培养方法,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实践策略,低段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几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几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中段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段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段话的含义。高段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段,甚至一篇文章联系起来读,能够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段与段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达到较高阅读能力。
三、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读的学科,也是能读懂的学科。我们很多教师采取以讲代读、以析代思、以授代品,导致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毫无机会。不能与文字零距离接触自然也就无法灵活运用。这是语言的实践性和工具性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能“满堂灌”,要搭建机会,让学生与文本接触,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获取信息、发展思维、培养语感和接受熏陶。新课标就明确说道:“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们要重视读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朗读应该成为读的教学的重点,多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淡化分析,腾出更多时间来让学生朗读,在录音、范读等方式引领下,让学生逐步掌握方法、形成技巧。这样,既培养了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朗读,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发展阅读能力。当然,学生在多次阅读中,教师的些许点拨就能帮助学生走向理解和进行体验了,自然也就达到语文教学的诸多目的了。
四、注重学生质疑思维培养
学起于思中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但现在学生很多是念经式读书,有口无心,既不去感悟,也不去质疑,虽在嘴边与文本“摩擦”,但没有任何火花。这时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读中带思的习惯,采用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习。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与课文深层接触,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例如在教学《火烧云》时,教师不引导,学生是不能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实践中,因此,我抓住本文第五自然段中的“看着看着”这个感悟点,引导学生反复练读,启发学生用心去体味:“看,我们都见过火烧云;看着,也有一些人曾经做到;然而,只有看着看着,才能发现,才能感悟。”“看”和“看着”都不能发现的美,看着看着,是长时间的,是用心的,是有情的,是带着想象翅膀的。注意了这“看着看着”,我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悟火烧云,而且对于学生发现、感悟、 创造更多的美也很有帮助。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对于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是极有好处的。培养这种思维,即使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解题能力都有良好效果。
正如一位语言大师所说,“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质量上和层次上有所突破,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作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教师不可推脱的重任,我们应该把它扛在肩上,作为语文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加以实践,让学生在长期训练中得以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烘艳,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3]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06。
- 【发布时间】2015/5/31 14:59:17
- 【点击频次】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