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从农民育苗看分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扎根农村初中数学教育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在这十多年中不断地摸爬滚打着,每天面对着农民的孩子,看他们快乐的成长;每天走在乡间的道路上 ,看农民们的播种与收获。金秋时节硕果飘香,317国道两旁的稻子一片黄一片青甚是漂亮。请教当地的农民大爷得知,这些稻子的种植时间差不多,之所以出现一片黄一片青,是应为它们的品种不同,成熟的早晚就不一样,家中的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家里有七八亩地,都栽种一个品种成熟了就忙不过来。农民大爷的一席话引起了我对分层教学的思考。
回想我们的教学,我们对学生一个标准要求。学困生完不成作业发牢骚,完成的很好说人家是抄的没有用;学优生也只停留在100分—110分(满分120分)上,我们恨铁不成钢。学困生让我们苦恼,学优生让我们担忧。造成这种结果的“罪魁祸首”是谁,就是今天从教的你我。两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农民的育苗不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吗?把不同的稻苗育在不同的畦田里不是因为哪一种稻苗好,哪一种稻苗差,而是因为它们的习性不同,成熟早晚不同,即他们存在很多天生的差异,育在一起不好管理,不利于收获!我们对学生的管理岂不也是一样吗?一个班三四十个孩子坐在一起,智力不同、性格不同,我们岂不要分别(分层)管理吗?
不知哪位教育家说过类似这样一句话“是桃树就让它结桃子,是苹果树就让它结苹果,我们岂能期望苹果树结桃子呢?”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才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真谛。
如何进行分层教学?两个方案,一是年级大分层,一是班内小分层。
年级大分层,象农民大爷育苗一样,等孩子到了八年级下学期,成绩差距变大,这个时候可以将这一个年级的学生按层次重新编班。说到这里,有的教育同仁可能要暴怒了,重新编班会造成歧视,不能给学生贴标签等等。我想反问一句,在同一个班里就不歧视了吗?不完成作业,各个老师都批评,自习课搞点小动作班主任也不放过!首先,我们得从自身开始转变这种观念。不同的稻苗育在不同的畦田里,不是偏好这个讨厌那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不同的学生分在不同的班级里不是说哪个好哪个坏,是为了更好的教育。我们一线教师都应当有这样的感受,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较难的题也就只有几个孩子能听懂,其他孩子如听天书不知所云,耐性好的一脸无奈,耐性不好的不找点事做才怪!太简单的题讲解浪费了学优生的时间。这样老师们就产生了该讲什么样的题的矛盾,而大分层就解决了这一矛盾,学优生班级重思维拔高,让他们吃得饱;学困生班级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让他们学有所获;中等生注重学法指导,让他们会学数学。真正实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班内小分层,适合在八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开始实施。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的分成ABC三段。每段人数相当,根据情况每段又分几个平行学习小组。这样打破了以往全班大S型平行分组模式。优点在于以前的分组模式组长和组员之间没有共同语言,组长高傲自大,组员失去信心,造成了资源浪费;这样分层分组之后,组内成员智力、水平、思维相当能更好的合作与交流。
诚然,光靠班内分层分组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老师的教学思路要紧跟着变化。备课上要分层,每个知识点要怎样突破,ABC组各要达到什么程度,上课时间上如何分配;课堂教学要分层,ABC组各要解决哪些问题;课堂评价要分层,给予学困生更多更及时的肯定;作业布置要分层,打破以往全班作业都一样的作业布置模式,切实减少学困生的作业量,适当加大学优生的作业深度;作业检查要分层,各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就可以了。
分层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建议老师讲的太多,老师的讲解最多不要超过20分钟,教师要将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学生自学能会的或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会的老师不讲。很多老师唯恐漏掉任何一个细枝末节,一堂课从头到尾滔滔不绝讲的是不亦乐乎,学生听得似懂非懂,考试做错了,你又大发怨言,这个问题我都讲八遍了你都不会!是想,为什么我们讲了八遍学生还不会呢?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的将知识灌输给了学生,学生只是被学习,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当然不会。陶行知先生在武汉演讲时的开场白是这样:陶先生从一只大箱子里取出饿了一天的大公鸡,接着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将鸡的头按向大米,公鸡不吃。他索性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塞,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吃。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下,自己又退后几步,不一会公鸡自己吃起米来。其实,我们的教育跟喂鸡一样。把知识硬加给学生,学生不愿学。但如果老师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效果会好多了。
总之,不论是年级大分层还是班内小分层都是是为了更好的育人,让不同层次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够找到自信,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所提高!愿分层教学引领我们教育人早日实现中国的教育梦。
回想我们的教学,我们对学生一个标准要求。学困生完不成作业发牢骚,完成的很好说人家是抄的没有用;学优生也只停留在100分—110分(满分120分)上,我们恨铁不成钢。学困生让我们苦恼,学优生让我们担忧。造成这种结果的“罪魁祸首”是谁,就是今天从教的你我。两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农民的育苗不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吗?把不同的稻苗育在不同的畦田里不是因为哪一种稻苗好,哪一种稻苗差,而是因为它们的习性不同,成熟早晚不同,即他们存在很多天生的差异,育在一起不好管理,不利于收获!我们对学生的管理岂不也是一样吗?一个班三四十个孩子坐在一起,智力不同、性格不同,我们岂不要分别(分层)管理吗?
不知哪位教育家说过类似这样一句话“是桃树就让它结桃子,是苹果树就让它结苹果,我们岂能期望苹果树结桃子呢?”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才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真谛。
如何进行分层教学?两个方案,一是年级大分层,一是班内小分层。
年级大分层,象农民大爷育苗一样,等孩子到了八年级下学期,成绩差距变大,这个时候可以将这一个年级的学生按层次重新编班。说到这里,有的教育同仁可能要暴怒了,重新编班会造成歧视,不能给学生贴标签等等。我想反问一句,在同一个班里就不歧视了吗?不完成作业,各个老师都批评,自习课搞点小动作班主任也不放过!首先,我们得从自身开始转变这种观念。不同的稻苗育在不同的畦田里,不是偏好这个讨厌那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不同的学生分在不同的班级里不是说哪个好哪个坏,是为了更好的教育。我们一线教师都应当有这样的感受,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较难的题也就只有几个孩子能听懂,其他孩子如听天书不知所云,耐性好的一脸无奈,耐性不好的不找点事做才怪!太简单的题讲解浪费了学优生的时间。这样老师们就产生了该讲什么样的题的矛盾,而大分层就解决了这一矛盾,学优生班级重思维拔高,让他们吃得饱;学困生班级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让他们学有所获;中等生注重学法指导,让他们会学数学。真正实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班内小分层,适合在八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开始实施。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的分成ABC三段。每段人数相当,根据情况每段又分几个平行学习小组。这样打破了以往全班大S型平行分组模式。优点在于以前的分组模式组长和组员之间没有共同语言,组长高傲自大,组员失去信心,造成了资源浪费;这样分层分组之后,组内成员智力、水平、思维相当能更好的合作与交流。
诚然,光靠班内分层分组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老师的教学思路要紧跟着变化。备课上要分层,每个知识点要怎样突破,ABC组各要达到什么程度,上课时间上如何分配;课堂教学要分层,ABC组各要解决哪些问题;课堂评价要分层,给予学困生更多更及时的肯定;作业布置要分层,打破以往全班作业都一样的作业布置模式,切实减少学困生的作业量,适当加大学优生的作业深度;作业检查要分层,各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就可以了。
分层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建议老师讲的太多,老师的讲解最多不要超过20分钟,教师要将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学生自学能会的或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会的老师不讲。很多老师唯恐漏掉任何一个细枝末节,一堂课从头到尾滔滔不绝讲的是不亦乐乎,学生听得似懂非懂,考试做错了,你又大发怨言,这个问题我都讲八遍了你都不会!是想,为什么我们讲了八遍学生还不会呢?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的将知识灌输给了学生,学生只是被学习,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当然不会。陶行知先生在武汉演讲时的开场白是这样:陶先生从一只大箱子里取出饿了一天的大公鸡,接着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将鸡的头按向大米,公鸡不吃。他索性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塞,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吃。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下,自己又退后几步,不一会公鸡自己吃起米来。其实,我们的教育跟喂鸡一样。把知识硬加给学生,学生不愿学。但如果老师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效果会好多了。
总之,不论是年级大分层还是班内小分层都是是为了更好的育人,让不同层次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够找到自信,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所提高!愿分层教学引领我们教育人早日实现中国的教育梦。
- 【发布时间】2015/5/31 14:32:41
- 【点击频次】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