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文言文教学所侧重的知识点

 

【作者】 王 英

【机构】 新疆哈密伊吾县淖毛湖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共六册书就有32篇讲读课文,还外加60首的课外诗词背诵。文言文也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难点,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一定要突出其特色,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意蕴,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教材所设置的每篇文言文特点各不相同,所以教学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生的方法。过去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大多放在翻译,以及虚词、实词等文言词语的学习,课课讲得扎扎实实,学生实际学得糊糊涂涂。其实所有的这些文言现象却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这些都是零散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无可非议,文言文需要精讲,但对重点字词的详细讲解,对课文逐字逐句的串讲,这种面面俱到的教法,费时费力,往往是教师讲的津津乐道,学生听得昏昏沉沉。以往,在教学中,对于知识点相对集中的的段落、句子、词语要重点讲,对于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要重点讲,对于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意或有文学欣赏价值的段落和语句要重点讲,对于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的地方要重点讲。教师偏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课文词句的翻译,学生觉得很枯燥。所以要找到出路,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先要了解每篇文言文各自的特点,做到目标明确,主次分明。下面以七年级文言文为例,具体的谈谈下列几篇目在教学中知识点的侧重。这牵扯到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仅仅是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例一:沈复的《童趣》
  笔者认为,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侧重掌握“之”的用法,为学习后面的文言文打下基础。
  文言文虚词积累,“之”的用法(常用):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用作助词。3. 用作动词。
  本课例句分析,如:
  1、心“之”所向?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观。
  2、昂首观“之”的 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3、项为之强 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小窍门:“之”的用法有多种,位置变化意不同。动后代词名前的,名动中间不翻译。
  例二:《论语》十则
  对于这篇,翻译比较简单,重点是拓展延伸,归纳并理解本文的成语: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例三:《山市》蒲松龄 
    《山市》是清代“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著名讽刺文学家蒲松龄的一篇介绍山中蜃景的妙文。全文以时间为线索,用“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表明时间的词语使文章层次分明。
    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抓住这些词对课文的结构进行梳理。
    例四:《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写人物语言为主,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陈太丘与友期》主要记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以责备客“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纪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两文都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可着重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进行品味。并积累一些敬词和谦词。
  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寡人 ④足下 ⑤陛下 ⑥令尊 ⑦尊君 ⑧家君
  例五:《伤仲永》王安石
  1、 掌握一词多义是本篇学习的难点,积累“其”的用法,如:
  其: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可观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
  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   ②代方仲永写的诗
  ③这样   ④他   ⑤他的   ⑥他
  2、继续巩固“之”的用法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
  之: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仲永的诗”⑤“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⑥结构助词“的”⑦调节音节,无意义。
  例六:《木兰诗》
  本文的出色点在于修辞手法运用。如:比喻,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借代,反复,复沓,顶真,互文。为此以课文为契机,讲解常用的修辞,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例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朗读时注意不同身份人物的语气,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以读代讲,放手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以达到教学要求。
  例八:《口技》           (下转第50页)
(上接第88页)
  让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词,并填上适当的量词,再通过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让学生对古文这种特殊的文言能较好的掌握。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百(条)舌、百(张)口。
  例九:蒲松龄的《狼》 
  文章如何刻画屠户心理的?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体会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其一,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其二,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
  其三、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综上所述:有的课文,侧重让学生学修辞格,有的课文,侧重让学生了解一词多义,有的课文,侧重让学生练习写作特点……。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之后,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本学年所学的文言知识,这些就是我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的点滴尝试。
  总之,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学法也应有所不同,侧重点自然不同。如何更进一步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乐学文言文这种特殊的文体,更好的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继续探索。
  • 【发布时间】2015/5/31 14:14:09
  • 【点击频次】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