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中学体育教学

 

【作者】 旦增罗布

【机构】 西藏谢通门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历着身心各个方面的急剧变化、青春期受到神经内分泌变化的影响,使青少年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形体、生理、素质均发生急剧的变化。与此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也极其迅速,而体育教学对促进青少年的生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心理素质训练有利于青少年个性和品质的正确形成。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特点  中学      体育教学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社会问题,各种多发性精神疾病和心里障碍人数上身,精神疾病已成为困扰千家户口,甚至多数人的严重问题。减少或预防此种疾病的发生,不仅是医疗行业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因此,全社会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心理发展对以后的成人心里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体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本文对中学生发展特点及体育对其影响的重要性作一阐述,并提出一些建议供体育教学参考。
        2.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青少年是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时期。整个青少年期年龄的区分大体为:初中阶段为少年期,高中阶段即为青年初期,大学阶段即为青年晚期。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阶段,它不同与儿童时期和成年时期。它是从个体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不仅以身体成熟为基础,而且以个体心理的成绩为先决条件。此时的心理发展将预示着成人后个体的心理特点。
        2.1少年期的心理特点
  少年期是儿童期向青年过度的阶段,这个时期少年心理的发展同儿童相比产生了许多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儿童期的许多特点:治理方面,抽象思维迅速发展,思维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但缺乏概括性,观察的不够深刻,不够全面等,认识能力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自评和互评的问题上,常常不可观,不全面,不稳定;自我意识有了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成人感”的发展上,少年强烈要求道路自主,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品质,表现出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在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方面的独立性,自觉性有了很大的增长,但评价和调节能力不高;
        少年期的个性是个心理发展经历巨大变化的转化期,它在整个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少年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
        少年期心理发展的错综发杂性,加上这种过程常常是在比较短短的时间内发生的。也就是说发展过程经常具有突然的急剧变化的性质,这就给少年本身和对他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如果教育不得法,少年就会不接受成人的指导,而经常用固执、粗鲁、执幼、孤僻等方式表示对抗。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把少年期是个体个发展上的“危机”时期。少年的身心发展充满矛盾,这个时期可塑性大,也最容易形成不良品质,如果不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教育,少年就容易是走向犯罪的道路,心理上也会崎形发展。所以人们把少年期成为“困难期”、“危机期”。处于这时的主要特点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2.2青年的初期心理特点
        青年初期是整个青少年的一部分,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青年的状况如何将决定前途和命运,所以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
        青年初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开始形成初步人生观,并迫切要求对自己的的事情独立。他们一方面显示出成长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大适应新的社会条件的现象。此时期的心理显着特征是“闭锁性”。一般说来青少年儿童较为单纯、天真、真爽。而青年的内心世界是要复杂一些:他们不太轻易吐露真情,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一样;他们的心理交往主要是在同年龄人之间进行。青年初期心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带有更多社会性与政治性,其心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与政治环境的影响。
        青年初期学生心理的发展是在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在心的社会条件下和生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少年儿童相比,青年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思维、情绪、意志是和个性几个方面:
        2.2.1思维发展方面:青年初期,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有了明显发展,对他人的想法和观点一般不轻倍和育从;观察事物具有目的性和系统性,能从事物的本质和各种主要细节以及事物具有因果关系上分清主次:喜欢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但水平较低,观点常常偏激,难免片面化和表面化。
        2.2.2情绪发展方面:情感丰富易变,活泼而富有朝气,常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自己。在待人接吻上情绪色彩浓厚,情绪与理智的矛盾比较突出,自控能力比较差。
        2.2.3意志发展方面:青年初期在行动方面常为个人利益所驱使,意志不稳定。
        2.2.4个性发展方面:青年初期自我意志发展的最大特点是成人感的形象,极力想表现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但是在自评和互评的问题上,常常不客观、不完全、不稳定。青年初期,在情感上不再依赖父母,独立地选择所喜欢的事物,他们要自由支配时间,捏卫自己的观点和评价标准。因而,易与家长,教师产生分歧。但是,另一方面,青年初期学生还保持着依赖性的特点。在社会上,他们还不具备成人的社会地位。这种过度的特点,反映在青年的心理发展中,在青年的心理上开始对社会,家庭等负有一定的责任感,但由于力量不足,又显示出虚弱感、自卑感,情感上出现“闭锁性”。在此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造成损伤,给健康的成长造成阻碍。
        综上所述,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环境和自身认识水平的影响较大,可塑性大。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心理教育应特别重视。
        3. 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学生时期,所以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作用友着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学大部分是在集体参与下,通过教师启发与指导,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反复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和体力活动的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由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负荷,因而能收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又因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要处理各种应急现象或相互间出现的问题,促使学生心理活动,智力也随之参与。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心理素质。
        体育课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它的基本特点是通过教学训练,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体育教学过程的许多心理特点,都是因此产生的。例如知觉,运动员不仅靠视、听觉来感知动作,而主要的是通过属于本体范畴的运动知觉、平衡知觉,以及内脏觉等进行感知。此外,情绪、意志、注意、记忆也多是运动情绪、运动记忆。作为体育教师,如果忽视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就会出现孤立地进行体力、智力、或品德的教育,这些都会造成生理教育和心理教育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对体育教学产生适应和心理应激。因为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及场地、时间、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有可能出现具有危险性的技术动作,这就要求学生的心理具有应激准备,否则会引起体育课中德伤害事故,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所以,体育教学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运动决定的。体育运机是体育运动内在心理力量,和外部条件相对,它属于学习者的个体心理状态。进行体育活动的内在动机:一是激发学生活动的情感成份;二是获得运动效果的认知成份。一般初中生的体育动机主要属于前者,高中生的体育运机主要属于后者,但不是割裂开的。两种动机成分同时存在,但比重不同而已。青少年在这些动机的作用下,对体育运动特别喜爱,它可以激起学生运动前的跃跃欲试的情绪,客服内外困难的意志,以及注意、记忆、思维等等的力量。动机可使机体的生理、心理、能量都沿着特定的目标运行。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具有不稳定性,体育动机因青少年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失去对动机的定向激发,变化不可控制的冲动,将会是体育活动变得漫无目的,甚至会出现不良的越轨行为,造成不良的心理和社会效果。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动机,并在整个过程中加以强化,以防弱化。特别是那些时间长、能量消耗大,需要有耐力和毅力的练习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正确运用教法手段,使他们的意志品质与动机得到正确形成得到发展。
        体育课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参与的活动过程。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和对抗性活动较多,在共同的活动中,每个成员完成着各自的任务,并执行着课堂教学的行为规范,通过共同的活动,每个成员接受其他成员的影响,也影响着其他成员。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教学团体。教学的团体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3.1心理的满足感
  体育教学主要是学生的身体练习活动,并多以小组的形成进行。每个学生的练习都是在团体活动中完成的。当一个学生练习时,其他同学从旁观察,或配合练习,或保护帮助,或产生肯定、否定的评价,或对照自己,从中得到启发和及取经验教训。他们在这些小团体的学习活动中需要的是友好的支持,互相精神,更乐意同其他同学交往。但是,若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产生自卑心理,对别人及自己丧失信息,就会陷于压抑状态,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质。
  由于小团体的身体练习活力,教师与学生形成了友半型师生关系。有半之间有较大的亲和力。教师在练习中,通过采用的亲切、自然语气进行交流,用高涨的热情、充分的体力、良好的精神面貌,在教学训练中感染学生、给学生提供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相互感到亲切与依赖,并由此引起彼此之间的感情发生共鸣,由于团体的影响力,可使学生以教师和团体中德样板为榜样,努力学习与实现,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3.2学习成效的易显性
        由于体育学习是由外显的行为技能为评价指标的,每个学生的练习,都直接表现出技能掌握的快与慢、正确与错误、完美与较差等特点。
        3.3较高的心理适应性
        体育教内容广泛,项目繁多,场地器材多样,教法、组织也是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是,学生的性格差异又很大,如有的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对学生消极应付;有的意志薄弱,想学又经受不起挫折,缺乏信息等。如果教师不对这些施以正确的措施,就有可能使学生的一些不良品质得不到改正,并且更加恶化。所以,教师应正确采用教法组织等措施,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其心理适应努力得到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选用,场地器材的不布置及教法的选择,对教学团体中出现问题的处理,都会对团体的心理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对促进青少年的生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中学阶段应特别重视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应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体育本身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为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打下基础。
        由于青春期是从依赖性的童年期发育到独立自主的成年期过渡时期,所以其心理发展往往表现出某些矛盾倾向,这时他们既有童年期的一些痕迹,又具有成年期的一些萌芽,常表现为似成熟。他们既要适应生理变化带来的问题,又要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而体育教学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中学阶段应特别重视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作用。

  • 【发布时间】2015/3/29 17:04:00
  • 【点击频次】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