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的问题及有效应对策略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由于信息技术自身体的学科特点以及对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这就向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从学生、教学设计及评价制度等多方面分析,并为此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力图能够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更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成分,也常常是教师最关心的领域之一。即使是学生,也比较关心课堂管理问题,他们期望教师是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如果课堂时间被管理问题耗掉了,真正的学习也就相对减少了,学生也是不舒服的。由此可见,课堂管理也是正常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与其它的课程不同,课堂教学中都是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些随意走动、上网聊QQ、吃零食甚至会打游戏等不和谐的现象发生。如何让所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所有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是我所关注的问题。
一、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的问题
(1)课堂纪律的谈化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门课,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便一个个箭步如飞,冲到机房。上课的情绪是十分高涨的,但学习态度十分不好的,他们经常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来上课,在教室里面吃零食、学生之间相互走动、讲话等情况十分普遍。
(2)上网聊天、玩游戏现象屡禁不止
部分学生一到机房第一句事情就是检查有没有网络,如果可以上网他们比考试得了一百分还高兴。像有些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网络,要求学生上网查资料并完成操作,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管老师所讲的内容,自顾自上网聊天,不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有个别学生偷偷的把U盘、MP3带进来,把游戏拷贝到电脑里面玩、或者去网上下载游戏、玩在线小游戏等现象层出不穷。
(3)对课程的不重视
在初中学校信息技术学科仍是被遗忘的学科,自从取消了中考等级考试加分后,就缺少了有效的评价制度,来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具有足够的重视。现在通常每个班级一星期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处于有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学生们大都以一种娱乐的心态来机房,并不是以学习的态度来上课的。
(4)学生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在计算机实际操作中,一些相对较好学生只需几分钟就能够迅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常会“吃不饱”。他们所剩余时间就会显得无所事是,转而可能会去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做其它无关教学的内容的事去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吃不到”,会认为老师上课的进度太快了,自己跟不上,甚至有个别的学生还需要老师单独指导。
二、 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学环境的不同
信息技术课一般是在机房上课,学生所面对的是电脑而不是教师,教师一般要在讲台上操作演示、写板书等,不能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一举一动。另外与教室里上课相比,机房中出现的干扰因素更多,环境也更为复杂,相应带来的纪律问题也更多。
(2)学生操作水平两级分化严重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不同,这些差异造成的是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农村,这种差异会更明显,家里面有电脑的学生可能不用教他书本上的内容他已经学会了,而家里没电脑的学生初一进来时可能连鼠标都没有熟练掌握单双击,还需要个别辅导。这在教学中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搞“一刀切”、“大锅饭”,要根据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
三、 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
我们常常以为课堂管理是为了建立课堂秩序。其实,课堂管理秩序并不是课堂管理的目标,如果只是为了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而进行课堂,这种说法是极其错误的。课堂管理有三个目标:1.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为了使课堂的管理更加行之有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课堂纪律的管理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每一学期上课前向所有学生申明机房的纪律和规则,进一步就是和学生讨论遵守或者无视课堂规和程序的后果。如果等到规则被破坏之后才作决定,就为时已晚了。如果有言在先,学生就能事先知道,破坏规则、违反程序对他们来说意识着什么。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随之以积极强化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地出现,适当地强化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2)重视教学设计、合理组织上课
首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事先了解一下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他们喜欢的东西等等,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认识兴趣。当广泛的认识兴趣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时,他们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而能自觉进行学习,甚至离开学校以后仍然以生动活泼的例子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
其次,教师要遵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个“材”并不单指教材,也指人材、教学环境等。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可以安排多个任务进行分层次教学,操作.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学科,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教师只有通过加强信息技术的课堂管理、合理组织安排教学设计、完善评价制度等多方面措施才能更有效的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版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陈琦 刘儒德 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4
[4].周敦 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9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成分,也常常是教师最关心的领域之一。即使是学生,也比较关心课堂管理问题,他们期望教师是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如果课堂时间被管理问题耗掉了,真正的学习也就相对减少了,学生也是不舒服的。由此可见,课堂管理也是正常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与其它的课程不同,课堂教学中都是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些随意走动、上网聊QQ、吃零食甚至会打游戏等不和谐的现象发生。如何让所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所有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是我所关注的问题。
一、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的问题
(1)课堂纪律的谈化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门课,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便一个个箭步如飞,冲到机房。上课的情绪是十分高涨的,但学习态度十分不好的,他们经常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来上课,在教室里面吃零食、学生之间相互走动、讲话等情况十分普遍。
(2)上网聊天、玩游戏现象屡禁不止
部分学生一到机房第一句事情就是检查有没有网络,如果可以上网他们比考试得了一百分还高兴。像有些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网络,要求学生上网查资料并完成操作,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管老师所讲的内容,自顾自上网聊天,不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有个别学生偷偷的把U盘、MP3带进来,把游戏拷贝到电脑里面玩、或者去网上下载游戏、玩在线小游戏等现象层出不穷。
(3)对课程的不重视
在初中学校信息技术学科仍是被遗忘的学科,自从取消了中考等级考试加分后,就缺少了有效的评价制度,来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具有足够的重视。现在通常每个班级一星期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处于有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学生们大都以一种娱乐的心态来机房,并不是以学习的态度来上课的。
(4)学生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在计算机实际操作中,一些相对较好学生只需几分钟就能够迅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常会“吃不饱”。他们所剩余时间就会显得无所事是,转而可能会去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做其它无关教学的内容的事去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吃不到”,会认为老师上课的进度太快了,自己跟不上,甚至有个别的学生还需要老师单独指导。
二、 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学环境的不同
信息技术课一般是在机房上课,学生所面对的是电脑而不是教师,教师一般要在讲台上操作演示、写板书等,不能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一举一动。另外与教室里上课相比,机房中出现的干扰因素更多,环境也更为复杂,相应带来的纪律问题也更多。
(2)学生操作水平两级分化严重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不同,这些差异造成的是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农村,这种差异会更明显,家里面有电脑的学生可能不用教他书本上的内容他已经学会了,而家里没电脑的学生初一进来时可能连鼠标都没有熟练掌握单双击,还需要个别辅导。这在教学中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搞“一刀切”、“大锅饭”,要根据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
三、 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
我们常常以为课堂管理是为了建立课堂秩序。其实,课堂管理秩序并不是课堂管理的目标,如果只是为了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而进行课堂,这种说法是极其错误的。课堂管理有三个目标:1.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为了使课堂的管理更加行之有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课堂纪律的管理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每一学期上课前向所有学生申明机房的纪律和规则,进一步就是和学生讨论遵守或者无视课堂规和程序的后果。如果等到规则被破坏之后才作决定,就为时已晚了。如果有言在先,学生就能事先知道,破坏规则、违反程序对他们来说意识着什么。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随之以积极强化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地出现,适当地强化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2)重视教学设计、合理组织上课
首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事先了解一下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他们喜欢的东西等等,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认识兴趣。当广泛的认识兴趣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时,他们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而能自觉进行学习,甚至离开学校以后仍然以生动活泼的例子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
其次,教师要遵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个“材”并不单指教材,也指人材、教学环境等。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可以安排多个任务进行分层次教学,操作.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学科,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教师只有通过加强信息技术的课堂管理、合理组织安排教学设计、完善评价制度等多方面措施才能更有效的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版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陈琦 刘儒德 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4
[4].周敦 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9
- 【发布时间】2015/3/29 17:01:40
- 【点击频次】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