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的转化
【关键词】 ;
【正文】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的一门学科,由于在中考中进行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对此不重视,不感兴趣,从而造成学困生的产生。
一、学生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1.消除“读书无用论”的不良影响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改变学困生“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当前,农村中普遍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占领了学生的头脑,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消除“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2.立“求知好学”的正确观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正确教育至关重要,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自我,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基走向美好未来的基础。例如:数学家陈景润,原本家境贫寒,但他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成功的进行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世界震惊。大量事例让学生从思想上认清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白了“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道理,树立了刻苦读书的正确世界观。
二、让学生心灵中扬起自信的风帆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质量,就要帮助学困生在心灵上克服自卑的心理,培养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例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多种场合说,改变自己一生的是有幸遇到小学教师武钟英。在读小学时,钱梦龙是地地道道的“差生”,先后留级三次,然而五年级的班主任兼国文老师武钟英“救活”了他。小学毕业时,武老师在评语中有了这样的肯定:“该生天资聪颖!”在武老师的一步步诱导下,钱梦龙终于走出了“厌学”的阴影,重新找回自尊,踏上一条求知新路,最后成为一代语文教育大师。
三、巧用教育艺术,融洽师生关系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质量,就要先让学困生喜欢教这一门学科的老师。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知师、信师、爱师、敬师,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能快乐地学习,更快地进步。
有一个“考利的哈欠”的故事:一位女教师约翰逊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她向全班学生宣布:“我对你们只有一条规定:尊重每一个人。”可是不久有位女生考利进行恶作剧,戏弄约翰逊,给老师难堪。每逢讲课时,考利就接二连三地打哈欠。女教师没有责骂学生,而是给考利的父母写了一张便条,说考利不仅聪明,而且还非常幽默,考试达到B的好成绩。请她把没有封口的信转交给她的父母。从此,考利的哈欠不见了。考利对老师说:“老师,谢谢您写的便条。我妈把那张便条贴在冰箱上,好让每个人都能看见。那是我家张贴荣誉的地方。”从此,考利听从老师教学,学习认真,期末考试,她的英语成绩得了A。
四、降低标准、要求,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要求上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位学生,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不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毕竟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较差,要求他们同优等生一样学习以及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既不可能实现,又加深他们的“挫折感”。因此,对于学困生的教学要求,要适当降低标准,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有一个“举起你的右手”的故事:有位乡下的学生考上高中,到城里读书感到自卑。物理老师提问时,他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有一次,老师问了一道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他受虚荣心的支配,也举起了手,结果老师偏偏叫他回答,他却哑口无言,当众出丑。放学后,物理老师深入浅出地给他讲解了那道题,并和蔼地说:“学习时不要不懂装懂。你不要自卑,以后遇到你懂的题你举起左手,不懂的题你举起右手,你懂的题甚至可以把手举得比别人高一点,我就知道该不该叫你回答了。”老师的话使他深受感动。他的成绩不断提高,期末时得了全班第一。
五、重视课外辅导,提高学习成绩
课外辅导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课外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他们在课堂上存在的困难。教师辅导要把学困生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耐心辅导,讲练结合,及时跟踪检查。
1.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特别学困生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的办法;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2.批改作业
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不能简单地打“√”或“X”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后进生找出原因,加以改正,最好再出一些补充题让他们练习巩固,增强信心。
3.上课评讲
上课评讲时,要想到学困生,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总之,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改变他们厌学思想,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是思品教师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教师讲究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一、学生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1.消除“读书无用论”的不良影响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改变学困生“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当前,农村中普遍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占领了学生的头脑,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消除“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2.立“求知好学”的正确观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正确教育至关重要,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自我,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基走向美好未来的基础。例如:数学家陈景润,原本家境贫寒,但他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成功的进行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世界震惊。大量事例让学生从思想上认清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白了“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道理,树立了刻苦读书的正确世界观。
二、让学生心灵中扬起自信的风帆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质量,就要帮助学困生在心灵上克服自卑的心理,培养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例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多种场合说,改变自己一生的是有幸遇到小学教师武钟英。在读小学时,钱梦龙是地地道道的“差生”,先后留级三次,然而五年级的班主任兼国文老师武钟英“救活”了他。小学毕业时,武老师在评语中有了这样的肯定:“该生天资聪颖!”在武老师的一步步诱导下,钱梦龙终于走出了“厌学”的阴影,重新找回自尊,踏上一条求知新路,最后成为一代语文教育大师。
三、巧用教育艺术,融洽师生关系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质量,就要先让学困生喜欢教这一门学科的老师。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知师、信师、爱师、敬师,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能快乐地学习,更快地进步。
有一个“考利的哈欠”的故事:一位女教师约翰逊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她向全班学生宣布:“我对你们只有一条规定:尊重每一个人。”可是不久有位女生考利进行恶作剧,戏弄约翰逊,给老师难堪。每逢讲课时,考利就接二连三地打哈欠。女教师没有责骂学生,而是给考利的父母写了一张便条,说考利不仅聪明,而且还非常幽默,考试达到B的好成绩。请她把没有封口的信转交给她的父母。从此,考利的哈欠不见了。考利对老师说:“老师,谢谢您写的便条。我妈把那张便条贴在冰箱上,好让每个人都能看见。那是我家张贴荣誉的地方。”从此,考利听从老师教学,学习认真,期末考试,她的英语成绩得了A。
四、降低标准、要求,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要求上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位学生,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不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毕竟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较差,要求他们同优等生一样学习以及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既不可能实现,又加深他们的“挫折感”。因此,对于学困生的教学要求,要适当降低标准,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有一个“举起你的右手”的故事:有位乡下的学生考上高中,到城里读书感到自卑。物理老师提问时,他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有一次,老师问了一道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他受虚荣心的支配,也举起了手,结果老师偏偏叫他回答,他却哑口无言,当众出丑。放学后,物理老师深入浅出地给他讲解了那道题,并和蔼地说:“学习时不要不懂装懂。你不要自卑,以后遇到你懂的题你举起左手,不懂的题你举起右手,你懂的题甚至可以把手举得比别人高一点,我就知道该不该叫你回答了。”老师的话使他深受感动。他的成绩不断提高,期末时得了全班第一。
五、重视课外辅导,提高学习成绩
课外辅导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课外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他们在课堂上存在的困难。教师辅导要把学困生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耐心辅导,讲练结合,及时跟踪检查。
1.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特别学困生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的办法;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2.批改作业
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不能简单地打“√”或“X”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后进生找出原因,加以改正,最好再出一些补充题让他们练习巩固,增强信心。
3.上课评讲
上课评讲时,要想到学困生,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总之,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改变他们厌学思想,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是思品教师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教师讲究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5/3/29 16:59:36
- 【点击频次】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