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试题归类研究

 

【作者】 王绪红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中心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就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所研究的课题来设计方案,并通过他们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成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观念下催化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探究型  开放型
一、实践型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不应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及其方法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研究性学习就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所研究的课题来设计方案,并通过他们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成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观念下催化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试题就是要求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考虑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现结合中考试题归类例析,供参考。
  二、探究型
  这种探究型的试题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得也不是由教师传播(或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用学科的研究方式,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通过假设、实验、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例1.稀盐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我们已经知道,在稀盐酸中存在H2O分子、Cl-离子和H+离子。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研究下面的问题:
  可能是稀盐酸中的哪一个粒子使石蕊试液变红?(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
  分析:本题要求我们设计实验去研究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究竟可能是稀盐酸中H2O分子、Cl-离子和H+离子哪一个粒子作用的结果。根据已学知识我们已知起作用的是H+,因此我们可从以下角度去考虑:①取几种都含H+的不同物质的溶液,分别滴加紫色石蕊,看是否都变红;②取不含H+只含Cl-或H2O分子的溶液,滴加石蕊看是否变红;③往含H+的溶液中加石蕊变红后,再滴加OH-,使H+中和,看溶液是否仍呈红色等。
  解:方法一:分别取少量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等酸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各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均变红。三支试管的溶液中均有H+,因此可能是H+使石蕊变红。
  方法二:用2支试管分别取少量蒸馏水和NaCl溶液,各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均不变红,说明
  H2O分子和Cl-均不能使石蕊变红。因此,可能是盐酸溶液中的H+使石蕊变红。
  方法三:用试管取少量稀盐酸,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试管中的溶液由红色变紫,最后变成蓝色。在反应后的溶液中,H2O分子和Cl-仍然存在,而H+全部生成了H2O分子。说明H2O分子和Cl-都不能使石蕊变红,可能是稀盐酸中的H+使石蕊变红。
  评注:本题作为一道探究型实验题,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层次考查较深,既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命题,学生在答题时就像进入具体实验情景中,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避免了学生将实验死记硬背,有利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开放型
  开放型的试题所提供的研究课题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更是他们的创造力在知觉、概念和意义广角度地敞开;研究的课题没有惟一的答案,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需要去权衡利弊,进行评价;该类型题较好地把课内和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
  例2.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以铜锌合金(金黄色;俗称黄铜)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现请你设计一实验证明该黄色金属块是真金还是黄铜,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分析:本题所提供的研究课题是验证铜锌的混合物不是金,要求学生们根据日常生活知识和课本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来求证。其解答方法有多种方案:测密度、试硬度等;化学方法有:(1)在火焰上加热;(2)用稀硫酸来检验;(3)用硫酸铜来检验等,解题只要按步骤、现象和结论三步完成,并有创造性均可。
  解:方案一:取少量试样置于试管中,滴入少量盐酸(或稀硫酸),若有气体产生,则原试样为黄铜;若没有气体产生,则为黄金。
  方案二:取少量试样置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或硝酸汞溶液或硝酸银溶液),若试样表面有红色物质(或银白色物质)析出,则样品为黄铜;无变化的是黄金。
  方案三:取少量试样置于试管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有气泡产生的是黄铜(因锌具有两性,可与碱反应放出H2);无气泡产生的是黄金。
  方案四:取少量试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变成黑色的为黄铜,不变色的是黄金,正所谓“真金不怕烈火炼”。
  本题以社会生活的实例为研究课题,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是符合当今时代教育的试题;同时给初中化学教学指出了一个方向;(下转第53页)(上接第17页)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尽量发挥学生思维活跃的优势,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四、实践型
  本类型题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这同时也有利于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3.根据《健康报》报道,1999年2月,河南省正阳县有位50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该农妇是因地窖中含二氧化碳气体较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所以进入地窖之前,要先做灯火实验,如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人就不要进去。如果要知道地窖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测定。让同学提出测定地窖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案,这样命题,就将学生纳入具体的实验情景中,既避免了学生将实验原理死记硬背,又使学生运用实验既获得知识,也能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养成优良的思维品质。该题同时给学生学习指出一个方向:在学习中,尽可能多地设计新的实验,注重智力开发,发展思维能力,就能使化学的学习充满活力而不乏味。
  总之,研究性学习应该体现在教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不尽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解答时若解决方案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不是化学教材上讲过的常规方法都属创新,经认可后应给予表扬。
  参考文献:
  1张猛,初中化学教学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J]. 华章. 2009(24)
  2李仁军,关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 新课程(教师). 2010(12) 
  3段昌平,李忠平,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化学实验[J]. 化学教育. 2006(11) 
  4 肖玉芬,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石油教育. 2009(06) 
  5 失雪琴,突出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18)
  • 【发布时间】2015/3/29 16:56:44
  • 【点击频次】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