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抓好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关键词】 ;
【正文】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字词很难得到老师的重视,有的老师只是象征性的说一下字词的意思和写法,便让学生自己巩固。还有的老师钻新课标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子,干脆就不对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是不符合新课标的,仔细研读后便会发现,新课标已经把对字词的学习放在和提高阅读写作能力一个层次。字词不但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部分,还有利于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所以对字词必须重视起来,采用新型高效的教学方法。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内涵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不可能全面传授所有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语文的平台,通过对语文的词语、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我国的语文学科有过“大语文”“词章”“中国文”“国文”“国语”“语文”等名称,语文学科名称的改变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重点的变化,从古代的以文言文教学为主到以白话文教育为主的变革。但不论学习的内容如何,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不论是诗词、文言文、白话文,对字、词、语法的了解是学习这些知识的前提。语文知识大致包括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写作等内容,而基础知识大致包括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内容。在语文知识的框架中,阅读和写作都包含对文字、修辞、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合理、灵活运用,而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学习以文章为框架,文章的学习也需要基础知识。因此,语文知识是一个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体系。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以后的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设计新颖,让学生有全新的感受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是:教师视教材、教参为经典,教参不离手,其中的观点不离口,课堂上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入早已设计好的答案“陷阱”之中。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这又有赖于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新课导入语言简洁、生动、富于启发性,内容贴切,忌牵强附会。语文教师要力求把课堂设计成学生自觉自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技巧,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语文教学多元开放,主动介入其它学科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综合性,决定其教学应是多元开放的。
首先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师手里应持有多种教材版本,教学时以一种版本为主,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知识水平的实际,以其它版本辅之。语文教师自身应经常加强课外搜集,剪辑情文并茂的时文(自编教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益的必要补充,使懒者勤奋、饿者饱足。语文教学应加强横向联系,主动介入数学、理化、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内容。可让学生把生物、体育课本上直观平实的文字,改写成生动、形象的解说语言,然后分析比较。也可将s=vt的物理公式,让学生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还可让学生鉴赏美术作品、音乐歌词后写成作文。
其次是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上的多元化。在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注重于教给学生认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必备的学科知识,更应授给学生“寻觅问题 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 寻觅新问题”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针对不同文章,宜采用分析课文、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课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分析课文时,不能拘泥于一家之言(主要是教材、教参),不敢越雷池半步,墨守陈规,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要大胆提倡学生创新的精神。 再次是语文测试的多元化。在初中语文测试中应减少客观性试题,增加主观性试题的分量,题型要富有创造性。
四、具备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充电
新的时代,新的形势,给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首先要做创新型的教师。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型教师必备的优秀素养之一。我们要不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成为“专家”;也要不断涉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的知识,成为“杂家”。只有专业“精”,知识“博”,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学会“三话”(普通话、英语口语、计算机语言),练好“三字”(钢笔、毛笔、粉笔),时时充足电,我们才能雄踞于讲台,为创新提供充足的源头活水。相反,知识浅薄、浅尝辄止,教学时捉襟见肘,就很难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
五、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总之,做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向老师们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用知识去武装自己,才能有资格做一个合格的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师。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内涵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不可能全面传授所有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语文的平台,通过对语文的词语、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我国的语文学科有过“大语文”“词章”“中国文”“国文”“国语”“语文”等名称,语文学科名称的改变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重点的变化,从古代的以文言文教学为主到以白话文教育为主的变革。但不论学习的内容如何,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不论是诗词、文言文、白话文,对字、词、语法的了解是学习这些知识的前提。语文知识大致包括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写作等内容,而基础知识大致包括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内容。在语文知识的框架中,阅读和写作都包含对文字、修辞、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合理、灵活运用,而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学习以文章为框架,文章的学习也需要基础知识。因此,语文知识是一个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体系。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以后的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设计新颖,让学生有全新的感受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是:教师视教材、教参为经典,教参不离手,其中的观点不离口,课堂上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入早已设计好的答案“陷阱”之中。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这又有赖于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新课导入语言简洁、生动、富于启发性,内容贴切,忌牵强附会。语文教师要力求把课堂设计成学生自觉自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技巧,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语文教学多元开放,主动介入其它学科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综合性,决定其教学应是多元开放的。
首先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师手里应持有多种教材版本,教学时以一种版本为主,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知识水平的实际,以其它版本辅之。语文教师自身应经常加强课外搜集,剪辑情文并茂的时文(自编教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益的必要补充,使懒者勤奋、饿者饱足。语文教学应加强横向联系,主动介入数学、理化、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内容。可让学生把生物、体育课本上直观平实的文字,改写成生动、形象的解说语言,然后分析比较。也可将s=vt的物理公式,让学生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还可让学生鉴赏美术作品、音乐歌词后写成作文。
其次是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上的多元化。在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注重于教给学生认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必备的学科知识,更应授给学生“寻觅问题 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 寻觅新问题”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针对不同文章,宜采用分析课文、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课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分析课文时,不能拘泥于一家之言(主要是教材、教参),不敢越雷池半步,墨守陈规,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要大胆提倡学生创新的精神。 再次是语文测试的多元化。在初中语文测试中应减少客观性试题,增加主观性试题的分量,题型要富有创造性。
四、具备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充电
新的时代,新的形势,给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首先要做创新型的教师。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型教师必备的优秀素养之一。我们要不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成为“专家”;也要不断涉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的知识,成为“杂家”。只有专业“精”,知识“博”,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学会“三话”(普通话、英语口语、计算机语言),练好“三字”(钢笔、毛笔、粉笔),时时充足电,我们才能雄踞于讲台,为创新提供充足的源头活水。相反,知识浅薄、浅尝辄止,教学时捉襟见肘,就很难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
五、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总之,做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向老师们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用知识去武装自己,才能有资格做一个合格的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师。
- 【发布时间】2015/3/29 16:45:23
- 【点击频次】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