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南瓮河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仍处在探索阶段,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开发,已成为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南瓮河 保护区 生态旅游
1、如何定位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大兴安岭同质化旅游模式中脱颖而出,成为精品景区
1.1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突出科普专类和深入体验型产品,形成与周边旅游区的特色差异
积极开展深入体验型科教产品体系,让游客在游玩时化被动受教为主动求教。
积极发挥保护区唯一性特点,填补国内科研与会展综合目的地的空白。充分利用保护区内原始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科研科考、学术会议、论坛组织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活动。
充分利用天然氧吧、森林浴场、平原云霞等良好的自然环境,隆重推出全民健身大本营,主导健康户外风尚。
充分利用东北盛产的草药、菌类、野果等养生食材,打造养生品牌。
1.2借力周边资源,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加漠是大兴安岭现状旅游的主战场,保护区与其二者各有侧重点,形成区域联动,巩固客源(详见第四章 保护区外部环境分析:“区域旅游竞合力分析”)。保护区成为加格达奇的后花园,与加格达奇形成小圈联动;与漠河形成大圈联动,打造大兴安岭旅游品牌。
2、如何落实项目定位形成特色产品
2.1创新的产品体系
深入研究保护区内自然景观资源、生态养生资源、湿地文化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等丰富的生态旅游素材,引进国际成功案例和先进的技术理论,以科普科研为线索,研发创新的产品体系。通过预约式、定制化服务,合理整合区内资源和产品,减少资源浪费。
2.2完整的产品产业链条
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打造目的地型生态旅游乐园。
2.3完善的服务体系
合理规划服务体系,营造家的氛围及理念。通过服务软件、配套硬件齐头并进,打造精品旅游。
3、如何解决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3.1科学的边界控制
生态旅游区规划严格控制在实验区内,不侵犯缓冲区和核心区。经过多次论证和反复修订,合理地划定各功能区范围,科学地控制生态旅游边界。
首选天然屏障的形式,以自然河流、天然林区、山体山脉及其一定范围内构成内隔离廊道,尽量减少建设量;在天然环境不具备的条件下,运用倒木、柳条等天然材料,制作隔离界标和警示标识,注重生态、美观。
在通向旅游区外的路口处,设立检查站限行。
3.2应用圈层模式,从空间上控制游客数量
圈层结构原本是用于城市规划中的理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其主要观点是,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
而在保护区内,可以将建设量大的节点看作是圈层的中心,游客活动范围集中在节点区域附近,延伸至保护区缓冲区、核心区的过程中,游客活动逐渐减少,对保护区生态系统起到切实的保护作用。
3.3绿色项目和技术
(1) 生态水处理技术
在建设区集中收集污水,处理达标后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再生水,可以作为景观用水,也可作为卫生清洁用水的补充。
(2) 生态能源应用
生态能源也叫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适用于保护区建设。
a、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风光互补路灯,太阳能庭院灯,太阳能道灯等构成了依靠自然能源独立运行的照明系统,它可以满足景区基本的照明需要和民用电能的有效补充。
b、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依托该地区日照时间长的特点,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水装置,可以大大降低地块内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c、将风能转换成电能:充分利用项目区内的平坦地势和多风气候,设立风力发电系统,它们与保护区内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共同形成了绿色能源供给体系。
d、垃圾废料生物能:生态旅游产生的可降解垃圾、人畜粪便生成的沼气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处理用作能源利用,是生态能源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3) 可再生材料应用
在建设中多采用石材、木材、竹材、玻璃、天然漆、可降解聚合物等材料,这些材料废弃后可以重复利用或在自然中分解,而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减少碳排放。
(4) 绿色节能建筑技术应用
a、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节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b、生态厕所应用:“泡沫冲洗”厕所虽然相比传统的厕所在外形和功能上都极为相似,但是它使用极少量的生态适应肥皂和清洁用水,就可以将排泄物带入管道并冲到地下的处理池,在这一过程中便池可以通过肥皂泡自我清洁。由于每次冲洗用水只需要3盎司,所以处理池中的排泄物完全符合生物能源的技术要求,通过预设的加工处理程序,产出高品质的生物能源将重新用于保护区内部需求。
3.4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阶段
人对自然的态度经历了“崇拜——征服——敬畏”的历史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珍稀自然资源,建立保护区。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封闭式保护,存在的诸多问题。人们与自然拉开了“和谐相处”的帷幕。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实践,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阶段。
4、如何解决可进入性差的问题
4.1一站式、深度游的项目策划
以长线旅游深度游为主,辅以自助自驾游,策划精品产品体系,避免大量观光游。
4.2目的地型旅游方式
通过专线交通服务,如专线大巴、专线直升机,接驳加格达奇,让游客感到家的温暖、专属服务的待遇,打造目的地型生态旅游。
5、如何解决漫长冬季游览问题
5.1生态恢复的必然需求
冬季是湿地生态系统封闭式休养时期,本身应该减少人为活动。
5.2强化冬季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策划特色冬季旅游产品,吸引周边居民以及南方游客,如北国风光、冬季养生、冰雪文化节等,并结合集中管理、定制服务、套餐组合等优化手段,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扩展增加服务项目和投资力度。
关键词:南瓮河 保护区 生态旅游
1、如何定位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大兴安岭同质化旅游模式中脱颖而出,成为精品景区
1.1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突出科普专类和深入体验型产品,形成与周边旅游区的特色差异
积极开展深入体验型科教产品体系,让游客在游玩时化被动受教为主动求教。
积极发挥保护区唯一性特点,填补国内科研与会展综合目的地的空白。充分利用保护区内原始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科研科考、学术会议、论坛组织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活动。
充分利用天然氧吧、森林浴场、平原云霞等良好的自然环境,隆重推出全民健身大本营,主导健康户外风尚。
充分利用东北盛产的草药、菌类、野果等养生食材,打造养生品牌。
1.2借力周边资源,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加漠是大兴安岭现状旅游的主战场,保护区与其二者各有侧重点,形成区域联动,巩固客源(详见第四章 保护区外部环境分析:“区域旅游竞合力分析”)。保护区成为加格达奇的后花园,与加格达奇形成小圈联动;与漠河形成大圈联动,打造大兴安岭旅游品牌。
2、如何落实项目定位形成特色产品
2.1创新的产品体系
深入研究保护区内自然景观资源、生态养生资源、湿地文化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等丰富的生态旅游素材,引进国际成功案例和先进的技术理论,以科普科研为线索,研发创新的产品体系。通过预约式、定制化服务,合理整合区内资源和产品,减少资源浪费。
2.2完整的产品产业链条
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打造目的地型生态旅游乐园。
2.3完善的服务体系
合理规划服务体系,营造家的氛围及理念。通过服务软件、配套硬件齐头并进,打造精品旅游。
3、如何解决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3.1科学的边界控制
生态旅游区规划严格控制在实验区内,不侵犯缓冲区和核心区。经过多次论证和反复修订,合理地划定各功能区范围,科学地控制生态旅游边界。
首选天然屏障的形式,以自然河流、天然林区、山体山脉及其一定范围内构成内隔离廊道,尽量减少建设量;在天然环境不具备的条件下,运用倒木、柳条等天然材料,制作隔离界标和警示标识,注重生态、美观。
在通向旅游区外的路口处,设立检查站限行。
3.2应用圈层模式,从空间上控制游客数量
圈层结构原本是用于城市规划中的理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其主要观点是,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
而在保护区内,可以将建设量大的节点看作是圈层的中心,游客活动范围集中在节点区域附近,延伸至保护区缓冲区、核心区的过程中,游客活动逐渐减少,对保护区生态系统起到切实的保护作用。
3.3绿色项目和技术
(1) 生态水处理技术
在建设区集中收集污水,处理达标后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再生水,可以作为景观用水,也可作为卫生清洁用水的补充。
(2) 生态能源应用
生态能源也叫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适用于保护区建设。
a、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风光互补路灯,太阳能庭院灯,太阳能道灯等构成了依靠自然能源独立运行的照明系统,它可以满足景区基本的照明需要和民用电能的有效补充。
b、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依托该地区日照时间长的特点,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水装置,可以大大降低地块内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c、将风能转换成电能:充分利用项目区内的平坦地势和多风气候,设立风力发电系统,它们与保护区内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共同形成了绿色能源供给体系。
d、垃圾废料生物能:生态旅游产生的可降解垃圾、人畜粪便生成的沼气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处理用作能源利用,是生态能源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3) 可再生材料应用
在建设中多采用石材、木材、竹材、玻璃、天然漆、可降解聚合物等材料,这些材料废弃后可以重复利用或在自然中分解,而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减少碳排放。
(4) 绿色节能建筑技术应用
a、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节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b、生态厕所应用:“泡沫冲洗”厕所虽然相比传统的厕所在外形和功能上都极为相似,但是它使用极少量的生态适应肥皂和清洁用水,就可以将排泄物带入管道并冲到地下的处理池,在这一过程中便池可以通过肥皂泡自我清洁。由于每次冲洗用水只需要3盎司,所以处理池中的排泄物完全符合生物能源的技术要求,通过预设的加工处理程序,产出高品质的生物能源将重新用于保护区内部需求。
3.4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阶段
人对自然的态度经历了“崇拜——征服——敬畏”的历史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珍稀自然资源,建立保护区。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封闭式保护,存在的诸多问题。人们与自然拉开了“和谐相处”的帷幕。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实践,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阶段。
4、如何解决可进入性差的问题
4.1一站式、深度游的项目策划
以长线旅游深度游为主,辅以自助自驾游,策划精品产品体系,避免大量观光游。
4.2目的地型旅游方式
通过专线交通服务,如专线大巴、专线直升机,接驳加格达奇,让游客感到家的温暖、专属服务的待遇,打造目的地型生态旅游。
5、如何解决漫长冬季游览问题
5.1生态恢复的必然需求
冬季是湿地生态系统封闭式休养时期,本身应该减少人为活动。
5.2强化冬季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策划特色冬季旅游产品,吸引周边居民以及南方游客,如北国风光、冬季养生、冰雪文化节等,并结合集中管理、定制服务、套餐组合等优化手段,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扩展增加服务项目和投资力度。
- 【发布时间】2015/3/9 16:54:40
- 【点击频次】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