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传统与时尚

 

【作者】 韩 静

【机构】 河北省青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育历史悠久,其间积累的宝贵经验影响着现代语文教育。当我再次翻开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掩卷之时,为窥视到一些语文教育的经典而暗自高兴,更为传统语文教育中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些经验而深深折服。即使在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这些讲演仍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有的甚至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意义,可以把它当做语文教育的永恒。
        一、 简单的智慧
        古代儿童学习语文,大多先听先生摇头晃脑地范读,接着认字写字,然后先生讲课,所谓讲课,其实大多是讲疑,学生自读后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先生便解答。这样,当单课教学进行到一定时段后,学生需把近段时间读的书全部背诵出来,名曰“总习”,到年底还要把一年读的书都背下来,这叫背“年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单课教学环节都是十分简单的一教师范读教学,学生认字写字,熟读背诵,自悟自问或适度讲解等,经过这样“简单”的四五年教学后,无论入学的是一字不识的孩童,还是目不识丁的青壮年学子,大多常用字能认能写,圣人之言能背能述,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景点名篇都基本能背,积累如此丰富而准确,难怪不少人几年后就成为了“有学问”的人,这样简单的做法,成效竟然如此显著,看来简单中蕴含着智慧。
        反思我们今天的阅读教学,在取得了很大很大成绩的同时,但也存在着越来越“胖”的问题。经过五六年的学习,但又有多少学生是语文素养高的“有学问”的人呢?看来并不是教学环境越多效果就越好。有时我们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想干,却往往什么都干不好,什么都得不到。正想朱熹强调的“贪多务广”,“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二无从容涵泳之乐”。
        汲取传统阅读教学的简单智慧,要求我们腰围阅读教学消“肿”,降过高的要求,减繁琐的目标,删复杂的环节,倡灵活的方法,求扎实的效果,但也不是越简单就越好,关键是有“效”,我们反对无效的繁琐教学设计,同时也强调“简单”的意图并不是为简单而简单,而是要倡导教学环节的使用和有效。
        二、“懒人”的哲学
        俗语说:“懒妈勤快儿”。意思是父母懒散的,其儿女往往很能干。多以有经验的父母常常在儿女面前有意“懒”一些,这中间的哲学就在于让子女能形成自主意识和能力。
        总管传统阅读教学,还真是运用了这样的“懒人”哲学。你看,教师范读教学后很少面面俱到的分析讲解,读是学生自读,背是学生自背,悟是学生自悟,教师还真是有些“懒”!细细体会这样的方式,我们便会发现教师的懒其实是有意要学生“读多自晓”,“读多自悟”。试想,如果教师勤快了,多讲多灌,学生可能无事可做,只有“懒”了。传统阅读教学并不拒绝讲解,但强调教师奖的时机—学生需要讲解时才讲解。孔子教学的重要思想是“启发”,他十分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二未能之貌。”意思就是教学要在学生想弄懂却暂时不能弄懂,想表达清楚却暂时不能表述清楚时才讲解,这时的讲解才是学生需要的,才更有效。可见,传统讲读也是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是根据学生已有认识状况来讲的。
        作为今天的语文老师,汲取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懒人”的哲学智慧,在学生面前做“懒人”,正确的做法应是张扬学生的自主精神,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留足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自主活动。孟子说:“自得之,则居之自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在他的教学思想中,学生“自求自得”是多么重要!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是教师不钻研教材,不认真备课,并不排斥合作的探究。
        三“呆板”的窍门
        传统阅读教学十分强调学生多读,其强调程度甚至可以用“呆板”来形容。这里的多“读”包含了“多诵读”、“多背诵”、“广读书”三层意思。
        朱熹强调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板”的程度,而学生要做到此要求,除了诵读,恐怕再没有别的好办法。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注重诵读的学习学式,今天再体会,仍会感叹这“招儿”真是妙不可言,我们知道,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语文素养的形式和发展十分复杂,但是有一点大家公认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那怎样有效地培养语感呢?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因素是诵读。”他要求学生哪怕是看课外书,读报纸,都要放出声音来读。如果于永正老师的做法被大家认同的话,我们便可以发现传统阅读教学重视诵读看似“呆板”,实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窍门。只有“一字不差”地多读多背,才能有好语感,这就是“窍门”。
        传统语文教学在强调多诵读的基础上,还“呆板”地强调多背诵,诵读要到“滚瓜烂熟”,直至能背为止。可以这样说,多背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法宝”,郑板桥说:“苟能背诵如流,则下笔如文,思潮奋涌,不患苦涩矣。”寿命多背多积累对习作影响之大,当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进一步点明熟读成诵的功效:“你不读,获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以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二顺理成章。”张先生的这段论述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经验,也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熟读成诵”方法的肯定。我们多体会着“呆板”的熟读成诵的要求,就能体会到它在读写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性。
        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多读”窍门还包含“广读书”的含义,《中庸》把“博学之”凡在读书的突出位置,然后是“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反思在当前课改背景下,该怎样汲取多读的经验?首先,把握好精读层次。
        纵观传统阅读教学的经验,汲取“简单的智慧,懒人们的哲学,呆板的窍门”,就是要我们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心生对语文教育特殊规律的敬畏和尊重,从而多一份理智的扬弃,少一分虚狂的浮躁;多一份为学生终身语文发展奠基的责任,少一分眼前功利的花眼迷离,将优秀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课堂想融合,是语文教学犹如千年古柏,植根深厚土壤,沐浴阳光雨露,岁岁吐翠,生机盎然。

  • 【发布时间】2015/3/9 16:51:35
  • 【点击频次】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