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议乡土历史的有效教学

 

【作者】 余福荣

【机构】 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很大,各地人们的意识、语言、性格等都被打上鲜明的地域烙印。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也是各具个性,风采迥异。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丰富,且独具地方特色,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有利于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生活。
  乡土历史的教学除了利用纳入地方课程的教材,更多的是应结合当地的历史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挖掘学生身边的历史。这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乡土历史资源丰富,许多东西可以为我所用。其一,当地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学者、历史教育者、阅历丰富的长者,他们能在不同的层面多角度为我们提供历史素材和见解。其二,家庭也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等都会对学习历史提供很大的帮助。其三,本地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以及蕴藏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可以提供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其四,当地的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故事、传说、工艺、信仰、服饰、风俗习惯等也能帮我们了解历史,追寻社会生活的变迁 。
  在历史教学中引用丰富的乡土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历史。而通过体验和认识的学习方式获取乡土历史知识的过程,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运用乡土史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感受历史,认识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家乡乃至祖国的情感认同,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新课程所赋予的对学生进行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培养要求。在乡土历史的教学中,要想顺利地进行教学,达到乡土历史教学的目标,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资源,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学习合作伙伴关系,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乡土历史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根据乡土历史资源的特点和课程目标,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让学生在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的引领和帮助下,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合作构建乡土历史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如指导学生编写乡土历史小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宁化人杰地灵,家乡的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篇章。如我县石壁客家祖地、北山的革命纪念馆和革命英雄烈士纪念碑、老车站广场矗立的黄慎塑像、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每当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纪念地时,历史教科书上那血与火辉映的鏖战画面与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便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顿时,神圣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责任感油然而生。指导学生通过参观、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将获得的素材,按时间顺序整理成资料卡,定期在班级板报或校刊“历史园地”选登。同时,教师结合写作课指导学生练习写《客家之路》、《红色宁化》、《黄慎》、《伊秉绶》等的“历史小论文”。学生在完成乡土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体会、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些学习方法,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
  第二,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乡土历史所体现的只是本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如果一味地强调“本地”而未将其置于国家民族发展的整体大背景之中,则极易导致狭隘的地方意识,这对于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是有害的。在现代社会中,绝对封闭、与世隔绝的地区几乎不存在,局部属于整体,脱离了整体,局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行中学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因而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与鲜活性。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有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历史课,但每当谈到与本地历史密切相关的话题时,学生情绪激昂,有时争论不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课程知识点与家乡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勾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对家乡史事的亲切感,用已感知的家乡史事去感悟课程中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或点明课程知识点与某个家乡历史遗产的具体联系,使学生在今后接触地方文化遗产时,联想课程相关知识点,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对具体的家乡历史事件作诠释、辨识、解说,在人群中展示其学识,博得人们的赞许,满足其成就感,自然会激发其探索欲望,产生对历史学科的情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在乡土历史教学中,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至关重要。在历史教学中应把乡土历史放到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来学习,把乡土历史的内容穿插融入于中国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而不是孤立地去进行。
  中国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爱国,而乡土历史教学则要教育学生“爱家乡”,这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十分统一,因为后者是对前者的重要补充,是前者的具体化。学习乡土历史容易使学生感到可亲可信。由小才能到大,由近才能及远。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的视野观察从家乡到国家,把对家乡的爱升华为对祖国的爱。通过对乡土历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信念得到增强,他们会对家乡产生更深的依恋之情,乐于为家乡,进而为祖国的建设做出奉献。
  第三,在学习乡土历史的过程中,不仅是接受赞扬先进的一面,也应批判落后、消极的东西。出于对家乡虔诚的爱,老师和同学往往都会将家乡的历史褒扬得辉煌灿烂,而对于一些愚昧、落后、消极的内容却不作批判,这显然有悖于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各地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落后的东西,比(下转第9页)(上接第68页)如狭隘自私的心态,墨守成规的习性,信巫鬼、重铺张的习俗,对于这些流传至今的消极的东西,我们应毫不犹豫地进行批判。为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教学中毫无疑问应以“颂扬”为主,但绝不能舍弃必要的“批判”,这才符合科学的精神,才能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分析问题,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我所用。
  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乡土历史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适量的、具体的乡土历史事实来教学,不仅为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专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学生也可从对家乡历史发展的全体史实的分析中学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
  • 【发布时间】2015/3/9 16:46:56
  • 【点击频次】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