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班本微课程: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

 

【作者】 李玉玺 王海荣

【机构】 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 山东省东营市晨阳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程改革营造了一个多元化的课程时代,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到来,对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需求。为积极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一种个性化的班本微课程逐渐走入了教育教学中。班本微课程是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一线教师开发并付诸于实施的,以班级为单位开设的内容专一,便于灵活操作的短小课程。班本微课程的出现既解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了有效途径,成为当下学校教育的微创新。
  关键词:班本微课程  个性化发展   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十余年,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课程时代,三级课程体系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童年生活,成就了多彩的学校教育。学校内涵的发展必须以课程为核心,课程建设应该是当下学校工作的重心。新课程倡导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这与原有的单一课程模式相比,这是课程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这种课程体系既能够融合了地方课程的乡土气息,又兼顾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发展,课程体系更加灵活多样。然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化的时代就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据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现如今学生的发展要求已超出新课程提出的三级课程体系的范围,如果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就需要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来弥补现有课程的缺陷,为此,一种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由教师自主研发的班级微课程应运而生。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最终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多元化的成长需要。
  班本微课程是教育的微创新
  2013年12月中国教育报对陶西平先生进行了专访。访谈中提到,教育理论的创新和教育科学的研究需要专家的引领,但这一些都不能取代对学校和教师每天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回答。寻找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途径,也同样需要实实在在的教育创新。当然,这可能不够宏观,也可能一时不成体统,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微创新”①。正如上述观点班本微课程就是一线教师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了适应班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微小的视角进行研究,内容专一,课时短小,课设范围较小的一种,便于操作,富有个性的短小课程。真正的课程不仅发生在学校,也应该发生在班级,而且班级更有必要也更有条件创建属于自己的课程。班本微课程解决的是教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问题,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之路,这不就是教育的微创新吗?
  班本微课程微“形”微“意”不微。班本微课程相对于纳入正规课程体系,意义正统教材为媒介的大课程而言,班本微课程则是一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发并实施的,实施范围也会仅限于班级,因此形微。班本微课程开设的立足点是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尽管他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但是出发点是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满足孩子的学习需要。班本微课程同时也突显了教师的专业特长与个性化教学。班本微课程不仅丰富了课程体系,而且会引发对教育问题的突破性思考,小中有大,微中见大,其意义不可低估,故班本微课程“意”不微。
  班本微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课程设计的切入点是孩子的需要,微课程的开发原点一定是孩子,只有适合孩子生命成长的课程才是最好的课程。班本微课解决的就是教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问题,是学生发展需要存在的问题,为此孩子发展的需要顺利成章的成为切入点。微课程以充分关注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来满足孩子们的发展需要,它以关注到孩子们生命的体验而从细微处入手。因此,班本微课程的开设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多元化的成长需要。
  “古典诗词和我们的生命有关吗?古典诗词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吗?”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实践,常丽华老师《农历的天空下》诗词微课程研发出来了。常老师的微课程研发的过程不正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吗?为什么孩子们会“一直在诗词之外”,他们的生命成长需求是什么?如何用诗词课程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农历的天空下》微课程的开设把孩子们带到诗词的意境,让他们同创作诗词的先人们一道,经历节气变化过程与自然对话,激活生命感受。这样的微课程不正是孩子们以诗词的方式生活、成长的课程吗?故班本微课程是满足的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班本微课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班本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为一线教师专业发展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道路。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压力大是现实问题,不可能做到人人系统地开发课程。而“微课程”容量小、便于操作、实施时间短、见效快,开设范围也仅限于班级,容易为一线教师驾驭操控,大大降低了一线教师课程研发的门槛。微课程基于微问题、微研究,也就是常说的小课题研究,关注的是小现象,小问题,而这样的小问题往往是学生发展中最真实、最需要、最具有思考价值的。针对小问题开展微课程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从教师的兴趣出发,时时处处人人都可进行研究。小问题的研究集结的小策略就可以研发成为班本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发出富有特色的个性化“微课程”。而微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刘敏威是江阴市山观小学的名师,她研究开发出了“小红楼”课程。刘老师按 “开篇布局、人物面谱与红楼结尾”的框架开发建构出她的“小红楼”课程。她将课程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三小”:一是小学生,二是小角度,三是小课程。另外刘老师还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四个一”策略:链接一个故事;完成一次注解;进行一段品评;选择一种诵读。一套既有内容,又有教学策略的红楼小课程就这样被研发出来了,微课程的开发使刘老师在小学语文界名声鹊起,其实这都是次要的,主要是小课程的研究,让刘老师走上了专业成长的道路。
  “以往的课程改革,更多的是自上而下地推动式改革,现今及以后,更提倡自下而上的改革,这是生长式的改革。”成尚荣先生说。班本微课程根植于班级,根植于课堂,根植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植于一线教师的研究,因此,这是生长式的课程改革。班本微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微创新,是构建多元化、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班本微课程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现代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瑞林.学校教育需要微创新.中国教育报.2013.12.14
  [2]朱文君.小古文一百课.济南出版社.2012.
  [3]文红.少年“红楼”不是梦.中国教师报.2013.12.04
  • 【发布时间】2015/3/9 16:42:16
  • 【点击频次】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