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音乐教育是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孩子成长过程中艺术细胞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全面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启蒙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小学教育工作的对象是约占中国人口三分之一的儿童,它是启蒙教育工作的主要环节,搞好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对传播人类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意义重大。所以,搞好小学音乐教学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启蒙教育 音乐教学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是启蒙性质教育,启蒙教育在人一生的整个过程中是及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教学工作者的对象是约占全国人口1/3的少年儿童,他们是祖国的未来,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肩负着继承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中音乐艺术这一宝贵财富的使命,那么老师如何才能引导孩子们很好的继承我们的音乐瑰宝,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音乐素养呢?下面我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谈谈如何搞好小学音乐教学。
一、理论方面
音乐作为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有着和语言一样悠久的历史,教好音乐必须从理论方面入手,让学生们了解音乐的起源,听懂音乐的情感。因此,做好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将理论融入情境,化枯燥为艺术
学习理论,首先一点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而提高学习兴趣则是最好的动力。音乐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新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提出要给学生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枯燥,打开学生心扉,激发学生灵感。所以,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
以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为例,该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教曲子之前便可以给介绍一下各地春节的热闹场面,为学生营造喜气洋洋的气氛,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红绸带、锣鼓等作为教学道具。在课堂上,教师播放音乐,跟上节奏,先教全体同学一起挥动红绸带学跳扭秧歌,再让部分学生在一旁敲锣打鼓。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陕北人民豪放洒脱的舞曲风格。
2、将主题导入说唱,化死板为灵活
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唱主题,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内涵,还能让他们亲自体验和记忆音乐,为更好、更准确、更理性地进行欣赏打下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视唱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欣赏交响曲《伏尔塔瓦河》时,优美流畅的主题旋律表达了作曲家对伏尔塔瓦河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是全曲的经典之处,是必须学唱和背记的。学生通过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既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要引导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后引导学生谈谈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到了流水的清澈。”有的说:“体会到了江河的波涛滚滚、骇浪滔滔。”还有的说:“听出了流水一泻千里的气势。”还有的说“通过欣赏《流水》,听‘高山流水’的故事,感悟到要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等等。
二、实践方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论的培养归根结底是为了给实践打基础。音乐学习的实践环节更是必不可少,学生只有通过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去唱,甚至用自己的手去写,才能真正的体会到音乐的奇妙之处。因而,音乐实践教学才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中之重。
1、现场演奏,共同鉴赏
现场演奏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学期可安排几次由教师亲自演奏的欣赏课,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人的审美感受首先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接观照,现场演奏以外在形式吸引和打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印象,同时触发他们的情感,这种饱含着情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对自由的活动可以使欣赏课达到和谐的程度,让他们不自觉地进入某种境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种对美感的个人直觉性,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目前很多学生都在课外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也可以邀请这些接受了专业教育的学生做现场演奏和讲解,对演奏者和欣赏者都将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2、多管齐下,视听同步
音乐作品在本质上是听觉艺术。先听后感,才能有所联想、想象,进而才有听众审美的提高。因此,音乐欣赏的学习,必须通过“听”,通过反复的“听”,不只一般的感知的“听”,还要达到理性的“听”,甚至达到审美意义的“听”。既然如此,们就可以先在“听”上下工夫,让学生能主动的被“听”吸引住,而后才有“被教育”的可能,这是音乐欣赏实施美育的第一步。要实施此第一步,最佳方式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谓音乐教学之“核武器”,它集视、听、唱、赏于一体,能全方位地满足听众的感官刺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实现高标准的视听同步。
例如,欣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由于歌曲意境较成人化,学生很难体会这种情绪,更别说引起共鸣了。在教学中若采用多媒体,当前奏响起时,画面便展现出草原那苍茫辽阔之美,还有如白云般的羊群,强悍奔跑的骏马,绿毯上星星点点的帐篷,在一轮红日的映衬下,如诗如画,再加上雄浑、嘹亮的歌声,学生的情趣就会被牢牢地抓住,他们会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为明朗的草原气息所陶醉。在观看画面,聆听音乐之中你就会一下子明白音乐表现的事物。
总之,在音乐教育中,把理论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把鉴赏实践作为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才能使学生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精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产生强大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最终实现素质培养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启蒙教育 音乐教学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是启蒙性质教育,启蒙教育在人一生的整个过程中是及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教学工作者的对象是约占全国人口1/3的少年儿童,他们是祖国的未来,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肩负着继承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中音乐艺术这一宝贵财富的使命,那么老师如何才能引导孩子们很好的继承我们的音乐瑰宝,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音乐素养呢?下面我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谈谈如何搞好小学音乐教学。
一、理论方面
音乐作为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有着和语言一样悠久的历史,教好音乐必须从理论方面入手,让学生们了解音乐的起源,听懂音乐的情感。因此,做好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将理论融入情境,化枯燥为艺术
学习理论,首先一点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而提高学习兴趣则是最好的动力。音乐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新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提出要给学生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枯燥,打开学生心扉,激发学生灵感。所以,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
以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为例,该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教曲子之前便可以给介绍一下各地春节的热闹场面,为学生营造喜气洋洋的气氛,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红绸带、锣鼓等作为教学道具。在课堂上,教师播放音乐,跟上节奏,先教全体同学一起挥动红绸带学跳扭秧歌,再让部分学生在一旁敲锣打鼓。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陕北人民豪放洒脱的舞曲风格。
2、将主题导入说唱,化死板为灵活
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唱主题,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内涵,还能让他们亲自体验和记忆音乐,为更好、更准确、更理性地进行欣赏打下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视唱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欣赏交响曲《伏尔塔瓦河》时,优美流畅的主题旋律表达了作曲家对伏尔塔瓦河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是全曲的经典之处,是必须学唱和背记的。学生通过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既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要引导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后引导学生谈谈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到了流水的清澈。”有的说:“体会到了江河的波涛滚滚、骇浪滔滔。”还有的说:“听出了流水一泻千里的气势。”还有的说“通过欣赏《流水》,听‘高山流水’的故事,感悟到要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等等。
二、实践方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论的培养归根结底是为了给实践打基础。音乐学习的实践环节更是必不可少,学生只有通过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去唱,甚至用自己的手去写,才能真正的体会到音乐的奇妙之处。因而,音乐实践教学才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中之重。
1、现场演奏,共同鉴赏
现场演奏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学期可安排几次由教师亲自演奏的欣赏课,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人的审美感受首先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接观照,现场演奏以外在形式吸引和打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印象,同时触发他们的情感,这种饱含着情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对自由的活动可以使欣赏课达到和谐的程度,让他们不自觉地进入某种境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种对美感的个人直觉性,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目前很多学生都在课外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也可以邀请这些接受了专业教育的学生做现场演奏和讲解,对演奏者和欣赏者都将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2、多管齐下,视听同步
音乐作品在本质上是听觉艺术。先听后感,才能有所联想、想象,进而才有听众审美的提高。因此,音乐欣赏的学习,必须通过“听”,通过反复的“听”,不只一般的感知的“听”,还要达到理性的“听”,甚至达到审美意义的“听”。既然如此,们就可以先在“听”上下工夫,让学生能主动的被“听”吸引住,而后才有“被教育”的可能,这是音乐欣赏实施美育的第一步。要实施此第一步,最佳方式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谓音乐教学之“核武器”,它集视、听、唱、赏于一体,能全方位地满足听众的感官刺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实现高标准的视听同步。
例如,欣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由于歌曲意境较成人化,学生很难体会这种情绪,更别说引起共鸣了。在教学中若采用多媒体,当前奏响起时,画面便展现出草原那苍茫辽阔之美,还有如白云般的羊群,强悍奔跑的骏马,绿毯上星星点点的帐篷,在一轮红日的映衬下,如诗如画,再加上雄浑、嘹亮的歌声,学生的情趣就会被牢牢地抓住,他们会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为明朗的草原气息所陶醉。在观看画面,聆听音乐之中你就会一下子明白音乐表现的事物。
总之,在音乐教育中,把理论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把鉴赏实践作为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才能使学生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精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产生强大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最终实现素质培养的最终目标。
- 【发布时间】2015/3/9 16:37:26
- 【点击频次】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