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研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教几年来,我一直探讨探寻着如何更好的使用“任务驱动”法,才能让学生随着任务的完成,给学生以成就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技能。
关键词:小学生 信息技术课教学 任务驱动法
目前,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教几年来,我一直探讨探寻着如何更好的使用“任务驱动”法,才能让学生随着任务的完成,给学生以成就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技能。
一、“任务驱动”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法主张教师将知识、技能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通过自学、互学、合作学等形式构建新知。
二、“任务驱动”法探究
教育部拟定2000年11月颁布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过程中指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内容应以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向经验足、资格老的教师取经,我探索出了如下方法:
(一)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时要设计好任务
任务不是简单的练习,也不是机械的操作。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核心是任务的设计。因此,设计任务应包含以下几点:
(1)任务设计的目标要明确
“任务驱动”法的先决条件是任务的确定。任务如果不明确,学生就会漫无目的,不知如何操作,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把在教学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它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成多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小“任务”来体现总的目标。
(2)任务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之于学生而言是最重要的。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如果学生对你设计的任务感到兴趣缺缺,那么你设计的任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我们设计的任务要让学生有兴趣,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设计《计算机的硬件》一课时,我设计的是在展示完硬件的图片后,我没有马上讲解他们的名称,而是先让学生先玩一个小小的游戏——认识电脑硬件,把硬件名称一一列出给大家看,然后让学生上台找出实物与其对应。学生们感到很有兴趣,这个时候就提出了探究的任务:你们在找出相对应的东西时,能不能说出各个部件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兴趣大增,同时对计算机的硬件的记忆就更加深了。
(3)任务设计要体现目标的层次性
任务设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要有层次性,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任务要难易适当。如果任务设计得太难,大多数学生都无法进行操作,这要的任务就没有意义了,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任务设计得太简单,那学生会觉得这堂课很没有意思。任务设计也不能太多,太多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太少的话势必会造成时间的浪费。
(4)任务设计要因材施教
由于各种因素,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在设计任务时,我们要因材施教。在设计任务时,我一般采用分层任务设计,这样兼顾到接受能力强与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我通常设计的课后任务有两个。第一个任务是当节课所需掌握的技能,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第二个任务是本课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的结合,由学生自我创作。
(5)任务设计要有实用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任务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以其他的学科相结合。比如在设计让学生用powerpoint设置自定义动画这一课里,我设计的任务是,让学生用英语书上的情景对话来做为场景,场景中的背景、人物图片由学生自己上网搜索选取并设置自定义动画,然后再设置句子动画的先后顺序。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实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
(二)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时要注意实施手段
(1)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
课堂教学是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环境的。因此我们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时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人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软件和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为实施“任务驱动”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既要独立学习也要协作学习
独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有利于增强集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我们应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实施任务驱动时要独立学习也要协作学习。一些较容易的任务,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一些较难的、研究角度较多的任务,进行学习分组,由小组共同完成。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要让学生真正地将“任务”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生上机动手实践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
(三)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时评价为必需
在学生做完任务后,我们都应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个检验。这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在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操作技巧、思维能力、学习风格及审美等人文素质方面的特点与长处。通过发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创造出一个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学生就可以在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使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以升华。我的做法是,学生完成任务后,都必须交流展示,大家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的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或者教师与学生小组共同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上面提到的几点只是我在对“任务驱动”法的探究。今后我仍将继续探究“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探究者和创造者,从而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宋广永,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 新课程(中旬). 2012(10)
[2]季苏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J]. 考试周刊. 2012(17)
[3] 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J]. 教育研究. 2005(04)
[4] 王振宏,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初探[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03)
关键词:小学生 信息技术课教学 任务驱动法
目前,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教几年来,我一直探讨探寻着如何更好的使用“任务驱动”法,才能让学生随着任务的完成,给学生以成就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技能。
一、“任务驱动”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法主张教师将知识、技能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通过自学、互学、合作学等形式构建新知。
二、“任务驱动”法探究
教育部拟定2000年11月颁布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过程中指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内容应以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向经验足、资格老的教师取经,我探索出了如下方法:
(一)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时要设计好任务
任务不是简单的练习,也不是机械的操作。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核心是任务的设计。因此,设计任务应包含以下几点:
(1)任务设计的目标要明确
“任务驱动”法的先决条件是任务的确定。任务如果不明确,学生就会漫无目的,不知如何操作,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把在教学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它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成多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小“任务”来体现总的目标。
(2)任务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之于学生而言是最重要的。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如果学生对你设计的任务感到兴趣缺缺,那么你设计的任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我们设计的任务要让学生有兴趣,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设计《计算机的硬件》一课时,我设计的是在展示完硬件的图片后,我没有马上讲解他们的名称,而是先让学生先玩一个小小的游戏——认识电脑硬件,把硬件名称一一列出给大家看,然后让学生上台找出实物与其对应。学生们感到很有兴趣,这个时候就提出了探究的任务:你们在找出相对应的东西时,能不能说出各个部件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兴趣大增,同时对计算机的硬件的记忆就更加深了。
(3)任务设计要体现目标的层次性
任务设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要有层次性,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任务要难易适当。如果任务设计得太难,大多数学生都无法进行操作,这要的任务就没有意义了,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任务设计得太简单,那学生会觉得这堂课很没有意思。任务设计也不能太多,太多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太少的话势必会造成时间的浪费。
(4)任务设计要因材施教
由于各种因素,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在设计任务时,我们要因材施教。在设计任务时,我一般采用分层任务设计,这样兼顾到接受能力强与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我通常设计的课后任务有两个。第一个任务是当节课所需掌握的技能,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第二个任务是本课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的结合,由学生自我创作。
(5)任务设计要有实用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任务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以其他的学科相结合。比如在设计让学生用powerpoint设置自定义动画这一课里,我设计的任务是,让学生用英语书上的情景对话来做为场景,场景中的背景、人物图片由学生自己上网搜索选取并设置自定义动画,然后再设置句子动画的先后顺序。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实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
(二)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时要注意实施手段
(1)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
课堂教学是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环境的。因此我们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时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人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软件和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为实施“任务驱动”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既要独立学习也要协作学习
独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有利于增强集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我们应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实施任务驱动时要独立学习也要协作学习。一些较容易的任务,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一些较难的、研究角度较多的任务,进行学习分组,由小组共同完成。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要让学生真正地将“任务”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生上机动手实践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
(三)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时评价为必需
在学生做完任务后,我们都应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个检验。这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在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操作技巧、思维能力、学习风格及审美等人文素质方面的特点与长处。通过发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创造出一个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学生就可以在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使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以升华。我的做法是,学生完成任务后,都必须交流展示,大家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的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或者教师与学生小组共同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上面提到的几点只是我在对“任务驱动”法的探究。今后我仍将继续探究“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探究者和创造者,从而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宋广永,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 新课程(中旬). 2012(10)
[2]季苏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J]. 考试周刊. 2012(17)
[3] 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J]. 教育研究. 2005(04)
[4] 王振宏,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初探[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03)
- 【发布时间】2015/3/9 16:36:43
- 【点击频次】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