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思维、智慧和气质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语言训练:示范 倾听 完整 准确 条理
语言表达常常是一个人思维、智慧和气质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发展阶段,不论是口语交际能力,还是文字表达能力,小学阶段的培养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要给小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他们的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小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口语表达常常是一个思维、智慧和气质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谈吐高雅、语言幽默、语风严谨、语调得体是每个人追求的品质,这种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熏陶和锻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分解到整体训练的原则,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说话欲望,大面积进行口语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 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保持表达的兴趣 ,就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小学生天真活泼,爱说爱动,但不少学生上课时,变得羞怯、拘谨,他们害怕说得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针对学生这一心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提高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以热情表扬,讲错了则启发诱导,千万不能训斥。对那些不敢举手的学生,更要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并及时加以表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为之喝彩。
二、传授方法,指导学生说的技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兴趣的培养是开头,那么,方法的指导则是关键。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要求说话者能准确、明了把自己的思维活动,通过数学语言显示给听众,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所以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中尤为重要。
1、教师做出说的示范。
可塑性强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我们知道,任何创造都离不开 “原型启发”。学生口头表述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模仿—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课堂用语的精炼、严密,具有启发性。特别是有关数学概念的表述,数学问题的阐述,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仿有“范例”。
2、训练学生学会听
要学会一种语言,第一步就是听。只有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不仅能专心听老师讲话,而且还要认真地听课堂上每个同学的讲话,要听后作出思考,也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养成听的好习惯。再次我们还要给学生指导一些发言的技巧,例如语言表述时的节奏、速度、语气变化等。在学生形成一定的口头表述能力时,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
3、对学生的说作出要求
数学语言与其它语言不同, 因为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把数学语言说的 完整、准确、简洁和有条理。一定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要添枝加叶。
( 1)完整性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思维单一,语言不完整,不会有意识地说一句完整的话。根据学生的这种弱点,训练时 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 2)准确性
数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准确性。无论是下定义,还是做判断,都要求用词恰当,科学合理,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偏差。 要求有条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 3)条理性
数学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条理性。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再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重视训练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 “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学生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本来是不矛盾的,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因此,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说的发(下转第42页)(上接第43页)展。
2、小组讨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学家布鲁钠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而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不是教师讲解,而是由4——6人为一组的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并由该小组的小组长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在大组交流,发表见解,小组长可以轮流交换,这样在每节课中人人要说话,使那胆小的、口头表达不好的学生能逐步提高。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非正式的口头语言向非正式的书面语言转化。
3、大组交流。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热情处于高涨,教师要因势利导,组织大组交流,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得到完善,也是他们的思维得到了一次升华。大组交流时,先由一组发言、汇报,其它各组作出评价和补充,必要时,组际之间进行讨论、争辩。最后,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共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学生,并不失时地进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水到渠成之际对所学的知识作出科学性归纳和总结,从而使学生非正式的的书面语言向形式的书面语言转化。
总之,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积极示范引导,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使用数学语言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陈月丽2013年4月
(2)《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2014年5月
关键词:语言训练:示范 倾听 完整 准确 条理
语言表达常常是一个人思维、智慧和气质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发展阶段,不论是口语交际能力,还是文字表达能力,小学阶段的培养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要给小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他们的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小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口语表达常常是一个思维、智慧和气质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谈吐高雅、语言幽默、语风严谨、语调得体是每个人追求的品质,这种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熏陶和锻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分解到整体训练的原则,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说话欲望,大面积进行口语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 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保持表达的兴趣 ,就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小学生天真活泼,爱说爱动,但不少学生上课时,变得羞怯、拘谨,他们害怕说得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针对学生这一心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提高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以热情表扬,讲错了则启发诱导,千万不能训斥。对那些不敢举手的学生,更要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并及时加以表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为之喝彩。
二、传授方法,指导学生说的技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兴趣的培养是开头,那么,方法的指导则是关键。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要求说话者能准确、明了把自己的思维活动,通过数学语言显示给听众,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所以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中尤为重要。
1、教师做出说的示范。
可塑性强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我们知道,任何创造都离不开 “原型启发”。学生口头表述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模仿—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课堂用语的精炼、严密,具有启发性。特别是有关数学概念的表述,数学问题的阐述,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仿有“范例”。
2、训练学生学会听
要学会一种语言,第一步就是听。只有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不仅能专心听老师讲话,而且还要认真地听课堂上每个同学的讲话,要听后作出思考,也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养成听的好习惯。再次我们还要给学生指导一些发言的技巧,例如语言表述时的节奏、速度、语气变化等。在学生形成一定的口头表述能力时,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
3、对学生的说作出要求
数学语言与其它语言不同, 因为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把数学语言说的 完整、准确、简洁和有条理。一定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要添枝加叶。
( 1)完整性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思维单一,语言不完整,不会有意识地说一句完整的话。根据学生的这种弱点,训练时 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 2)准确性
数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准确性。无论是下定义,还是做判断,都要求用词恰当,科学合理,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偏差。 要求有条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 3)条理性
数学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条理性。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再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重视训练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 “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学生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本来是不矛盾的,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因此,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说的发(下转第42页)(上接第43页)展。
2、小组讨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学家布鲁钠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而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不是教师讲解,而是由4——6人为一组的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并由该小组的小组长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在大组交流,发表见解,小组长可以轮流交换,这样在每节课中人人要说话,使那胆小的、口头表达不好的学生能逐步提高。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非正式的口头语言向非正式的书面语言转化。
3、大组交流。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热情处于高涨,教师要因势利导,组织大组交流,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得到完善,也是他们的思维得到了一次升华。大组交流时,先由一组发言、汇报,其它各组作出评价和补充,必要时,组际之间进行讨论、争辩。最后,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共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学生,并不失时地进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水到渠成之际对所学的知识作出科学性归纳和总结,从而使学生非正式的的书面语言向形式的书面语言转化。
总之,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积极示范引导,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使用数学语言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陈月丽2013年4月
(2)《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2014年5月
- 【发布时间】2015/3/9 16:27:50
- 【点击频次】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