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学校德育工作中文明礼仪教育之策略——挖掘客家文化遗产,传承客家文化之礼仪
【关键词】 ;
【正文】“不学礼,无以立。”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前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积极创设文明礼貌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的养成。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的伟大民族。而客家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族群,源于中原, 由于社会变迁,水旱灾患,战事频多,迫使其南迁而成为客家。礼仪原属宫廷的祭天拜地之礼,客家人在南迁北徙中效仿这一礼仪入乡随俗吸收本地生活习惯,将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交往、宗教信仰和婚丧喜庆等红白喜事做出规范的,有章可循、有礼可行、有仪可司的仪式。这些客家民间礼仪是中华大文化的侧影,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宁化礼仪民俗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点,又有突出的地域特点,当今许多带普遍性的客家礼仪风俗,有的在宁化形成,有些礼仪民俗在大部分地区失传了,但宁化仍然保留下来。比如:客家人好客,为世人所称道,但宁化客家人更加好客。乡里人较城里人好客,山里人又比乡里人更好客。进门便是客,不进门,路过者也是客。只要经过门口的人,主人都打招呼:“进来坐!”“放下肩吧!”;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老人要严于律已,为人表率。俗语说:“为老不尊,教坏子孙”;尊师重教,望子成龙,是儒家思想的沿袭,只是客家人发扬得更加突出,客家地区的尊师重教程度使海外学子都称道等等。
当客家人,学客家礼,做文明客家人。我们宁化县是客家人的祖地,我们应充分挖掘客家文化遗产,传承客家文化之礼仪,让客家礼仪进校园,让客家礼仪进课堂,结合时代特点,加强新生代客家人——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具体地说,我们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有以下一些实施策略:
1.自编校本教材,提高对客家礼仪认识
学校可根据客家传统礼仪的内涵,在不同年级中编写校本教材,分别开设客家礼仪校本课程,并将礼仪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每班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由思品教师或班主任进行系统的专题礼仪教育活动。礼仪规范内容可以包括“课堂的礼仪”、“进餐的礼仪”、“观看演出的礼仪”、“家庭的礼仪”等。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活动形式不仅可以是礼仪规范知识学习、观看礼仪规范宣传片,也可以是小品表演、班级礼仪规范大评比等。通过活动,既要让学生懂得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又要清晰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明了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达成知行统一,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在整体上得到提高,为学生的健康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2.实现学科渗透,拓展客家礼仪教育外延
礼仪教育并非单纯的德育工作,它与学科教学紧密相联;同样,学科教学也并非单纯的教学,它也有育人的功能。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客家礼仪教育的要素,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同时要注重教学中教师文明礼仪的诱导与体验。特别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教材中,涉及礼仪要素就更多,教师就应该抓住契机,利用客家礼仪专题讲座,观看有关客家礼仪专题片等,在学科教学之中渗透文明礼仪知识,切合实际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3.强化以身作则,发挥客家榜样示范效能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纵观客家发展历史,许多客家榜样人物,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而我们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也是学生直接仿效的榜样,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一个人格高尚、严于律己的教师,也必然是一个令学生尊重的教师,是一个让学生竞相模仿的对象。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按照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自觉提升礼仪规范水平。
4.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客家礼仪教育合力
学校可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或通过网上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切实加强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特别要让家长认识到学校开展礼仪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共同参与引导的一项工作;该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对家庭教育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5.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文明礼仪习惯
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的行为与习惯。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适时与德育实践基地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加社会实践。在休息日、寒暑假组织学生到社区、车站、街道、敬老院、烈士陵园等场所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开展“义务清扫街道”、“做一个文明乘客”、“做一个称职的小交警”等活动,在实践中学生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培养学生多种文明礼仪习惯。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的伟大民族。而客家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族群,源于中原, 由于社会变迁,水旱灾患,战事频多,迫使其南迁而成为客家。礼仪原属宫廷的祭天拜地之礼,客家人在南迁北徙中效仿这一礼仪入乡随俗吸收本地生活习惯,将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交往、宗教信仰和婚丧喜庆等红白喜事做出规范的,有章可循、有礼可行、有仪可司的仪式。这些客家民间礼仪是中华大文化的侧影,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宁化礼仪民俗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点,又有突出的地域特点,当今许多带普遍性的客家礼仪风俗,有的在宁化形成,有些礼仪民俗在大部分地区失传了,但宁化仍然保留下来。比如:客家人好客,为世人所称道,但宁化客家人更加好客。乡里人较城里人好客,山里人又比乡里人更好客。进门便是客,不进门,路过者也是客。只要经过门口的人,主人都打招呼:“进来坐!”“放下肩吧!”;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老人要严于律已,为人表率。俗语说:“为老不尊,教坏子孙”;尊师重教,望子成龙,是儒家思想的沿袭,只是客家人发扬得更加突出,客家地区的尊师重教程度使海外学子都称道等等。
当客家人,学客家礼,做文明客家人。我们宁化县是客家人的祖地,我们应充分挖掘客家文化遗产,传承客家文化之礼仪,让客家礼仪进校园,让客家礼仪进课堂,结合时代特点,加强新生代客家人——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具体地说,我们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有以下一些实施策略:
1.自编校本教材,提高对客家礼仪认识
学校可根据客家传统礼仪的内涵,在不同年级中编写校本教材,分别开设客家礼仪校本课程,并将礼仪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每班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由思品教师或班主任进行系统的专题礼仪教育活动。礼仪规范内容可以包括“课堂的礼仪”、“进餐的礼仪”、“观看演出的礼仪”、“家庭的礼仪”等。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活动形式不仅可以是礼仪规范知识学习、观看礼仪规范宣传片,也可以是小品表演、班级礼仪规范大评比等。通过活动,既要让学生懂得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又要清晰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明了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达成知行统一,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在整体上得到提高,为学生的健康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2.实现学科渗透,拓展客家礼仪教育外延
礼仪教育并非单纯的德育工作,它与学科教学紧密相联;同样,学科教学也并非单纯的教学,它也有育人的功能。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客家礼仪教育的要素,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同时要注重教学中教师文明礼仪的诱导与体验。特别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教材中,涉及礼仪要素就更多,教师就应该抓住契机,利用客家礼仪专题讲座,观看有关客家礼仪专题片等,在学科教学之中渗透文明礼仪知识,切合实际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3.强化以身作则,发挥客家榜样示范效能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纵观客家发展历史,许多客家榜样人物,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而我们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也是学生直接仿效的榜样,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一个人格高尚、严于律己的教师,也必然是一个令学生尊重的教师,是一个让学生竞相模仿的对象。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按照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自觉提升礼仪规范水平。
4.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客家礼仪教育合力
学校可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或通过网上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切实加强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特别要让家长认识到学校开展礼仪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共同参与引导的一项工作;该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对家庭教育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5.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文明礼仪习惯
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的行为与习惯。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适时与德育实践基地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加社会实践。在休息日、寒暑假组织学生到社区、车站、街道、敬老院、烈士陵园等场所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开展“义务清扫街道”、“做一个文明乘客”、“做一个称职的小交警”等活动,在实践中学生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培养学生多种文明礼仪习惯。
- 【发布时间】2015/3/9 16:20:24
- 【点击频次】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