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从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

 

【作者】 陈 媛

【机构】 乌鲁木齐市第五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首要因素是激发兴趣。其次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才有可能提高小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提高后,写作素材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水平也必将大大地提高。
        关键词:观察兴趣 观察方法 观察习惯 写作素材 
        小学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1、没有内容可写。2、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是学生无话可写吗?不是的。造成无内容可写的重大原因在于小学生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者说是观察能力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就浅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激发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呢?
        首先就是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观察情境。心理学上讲,有新奇东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新奇的观察情境。
        四年级的一次习作内容是写小动物,上课当天我出其不意的抱了一只小白兔进了课堂,当时,孩子们兴奋极了,不停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班里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都找到的小猫的特点,这次的习作大家有内容可写,而且在习作中学生的语言都准确生动。
        小孩子都喜欢玩。对于经常听教师讲而自己很少动脑动手的学生来说,“游戏”活动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多开展一些学生游戏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乐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观察,获取生动的写作素材。这对刚入中段的同学来说,是一种培养写作兴趣的好方法。
        2、 教给观察的方法
        ⑴要有目的。“发展小学生观察力的首要条件是为小学生明确地提出观察的目的。”(摘自《小学生心理学》)正因为小学生生活中碰到的事、物、人、景太多,学生不能完全记住,也不能全部仔细的观察过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有目的去观察,这样有目的,才能使学生有收获。观察的目的,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由教师引导。因观察之前教师要精心考虑,周密设计,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观察目标。例如写人,我们要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写动物,要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等。
        ⑵要有重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后,范围可能还是很大。例如:组织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大榆树,在观察前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同学们在观察时要仔细看一看榆树的树干、分支、叶的颜色、形状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观察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去粗取精,。如观察动物,就要明确观察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观察植物就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观察人物,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个方面特点;观察活动,就要观察整个活动的过程:开头、经过、结果;观察景物,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总之,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提出不同的观察目标。例如写作《四季》时,要求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景物时,要找出四个季节不同之处,通过观察感受四个季节的不同美景。由于同学们明白了观察的目的,观察时认真仔细,因此观察的效果很好,最后学生在写作时,按照观察的重点,准确生动抓住爬山虎的特点进行描写,效果显著。
        ⑶要有顺序。观察任何一样事物,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能很快地找出事物的特点。
        ① 先整体后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的观察,这是最常见的观察方法。我们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描写鱼的那段内容中,已经学习到了这种观察的方法。这一段先从整体观察鱼“成群结队地穿来穿去。”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各种鱼的不同的形态--“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告诉我们,鱼的数量多,品种多。我们在写作文中,这种观察的方法也经常运用。比如:一个同学在写《文具盒》时,先整体写“我的文具盒是泡沫塑料制成的,长22厘米,宽11厘米,高3厘米,是个长方体。”然后写盒盖面上的彩色图案,再写盒盖背面的课程表,最后写文具盒内的各种学习用具。由于观察按顺序,所以写出来有条理,清楚明白。
        ② 按方位顺序观察
         例:果园的果树可真多。果园的东面是一片苹果,南边的山洼里种着柿子树,西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架,就连北面山坡上也种着很多山楂树。
        这一小段作者是按东、南、西、北的方位顺序来观察的,对果园的果树多进行了全面的介绍,非常清楚有条理。按一定的方位顺序观察,可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及近,由外及里。我们还可以按不同的方向的顺序观察。比如观察我们的教室:走进我们的教室,一眼就看见教室的前面是一块乌黑发亮的长方形大黑板,黑板上面挂着一个有机玻璃的五星红旗。教室的后面是我们班的板报,报道了我班的好人好事。教室的左面是三扇大玻璃窗,温暖的阳光照起来,教室显得非常明亮。教室的右面墙上贴着“优秀作业展览”。教室的中间是四十套整齐的桌椅。我们就坐在这里认真地学习。
        ③ 按时间顺序观察,同学们都很喜欢《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并且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那你知道这课书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作者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观察的,先介绍了小兴安岭春天的生机勃勃,又介绍了夏天的小兴安岭的枝繁叶茂,再写出了小兴安岭秋天的果实累累,最后写了小兴安岭冬天的银装素裹。这样观察有什么好处呢? 我觉得,这样按时间顺序观察非常有条理。而且还能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特点,使我们读了以后的确感到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④按空间位置的顺序观察,我们阅读了《大海的歌》这本书,作者写了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的景物。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呢?作者按照出海参观的顺序,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这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的。我们在参加春游活动,参观活动的时候,也应该学习这种观察的方法。按游览的顺序,参观的顺序写,写出每个不同位置不同的景物和特点。
        ⑤按发展顺序观察,不管是自然现象,还是动物的活动以及人物的行为都是有着自己的发展顺序的,我们要由始至终按发展顺序来观察。比如在《雨》这一课中,作者就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这样的发展顺序观察的。把雨景写得细致、生动、形象。 我们要学会根据具体的事物去选择恰当的观察顺序和方法。
        3、培养观察的习惯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学生自己会观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要注重良好观察习惯地培养。首先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个长期的观察任务。我在教室里放一盆茉莉花,让学生们从发芽到长叶、开花、结果长期观察,然后进行比较。还有我在教室的一角饲养了几只小鸡,让学生从拳头大的小黄鸡开始观察到小鸡慢慢长大具体进行一个轮回的观察。这样长时间的观察,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有很大好处,良好的观察习惯慢慢地养成了举例。
        二.写观察日记
        观察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对周围事物有什么新发现,今天观察到了哪些新变化。可以记录下来。持之以恒,就可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那习作就不会乏味枯燥。可以将观察日记分为:
        ①人物日记:抓住人物的特点,使文章更生动。
  观察人物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所谓特点,就是与别人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是别人所没有的地方。 特点在哪里呢?特点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特点在人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人物特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得到的。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对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摸得很准,了解得很深,特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素材就有了。如在我校有群特别的群体,特教班的智障孩子,实验班的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不定期的和特教班的孩子一起游戏,在游戏中特教班的孩子就表现出和其他正常孩子不同的言行举止,在表示友好时、在得不到重视时、再被激怒时,他们都会表现出有着明显特征的不同,指导孩子们认真观察,在情感上,孩子们对待特教班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表现出对智障孩子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怎么更加准确的把握人物的特点。
  常言说:“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也就是说,想了解一个人的“特点”,就要留心观察他在做事的过程中的音容笑貌、举止动作,找出他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抓住了他的“特点”。观察人物的特点,从哪里入手呢?或者说观察什么呢?或者说人物的“特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②活动日记:记下参观访问活动、学校班级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家庭活动、同学之间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等等,参加一次写一次,一定要抓住要点写;把看到的、听到的、有价值的最新信息记下来。
        ③过程日记:如养花、或搞科技小制作,把过程、结果记下来。在开学伊始,就布置学生确定观察对象栽种茉莉花,进行连续观察,并作好记录。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都很感兴趣,经过长期的观察,并记录每天的变化过程,到最后茉莉花开花,学生每天的纪录都很详细,准确。通过这次习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生活的美好,知道习作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养成爱观察、爱发现的好习惯。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要指导学生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这样才会使头脑中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必定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同时,教师必须教给观察的方法,而且要注意对学生观察习惯的培养。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小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提高后,写作素材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水平也必将大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小学教学参考
        3、教育科学论坛
  • 【发布时间】2015/3/9 15:53:14
  • 【点击频次】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