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情感育人效应的探索

 

【作者】 刘如朝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中小学教研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作为初中思品课教材和课标的一线践行者,应根据所处教学环境特点以及活动过程中不同的情境,以多样的角色投入真挚情感将教育目标细化、内化,使它们既切合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更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实现该课程标准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在内化和细化的过程中,力避“纸上谈兵”的行为,要真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让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情感育人效应;探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以正确处理好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板块,以促进初中生形成与发展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为目标,逐步使学生成为“四有”合格公民。作为初中思品课教材和课标的一线践行者,应根据所处教学环境特点以及活动过程中不同的情境,以多样的角色投入真挚情感将教育目标细化、内化,使它们既切合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更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实现该课程标准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在内化和细化的过程中,力避“纸上谈兵”的行为,要真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让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
  首先要拓展教育资源,主动冲击“5+2=0”的现象,实现情感体验育人效应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教师甚至一位思品课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不仅如此,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纵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教学内容,其囊括了理想化的具有成人色彩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人际交往、心理疏导、法律法规、社会理想、基本国情等等。个人认为,对于各地城乡区域实际情况差异、初中学生年龄特征的差异以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层次性差异,若执教者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拓展与整合好教育资源,仅仅局限于新课标和教材,那就中了“5+2=0”乃至“小于0”的圈套,上了“死读书、读死书”的当。作为教育人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好“两线一校”和利用好“一网”教育情景,共同奏响德育的主旋律。即以学校—家庭—社会为要素的德育环境线,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统一育人目标与方向,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积极向上的社会课堂资源,正确分析认识社会现象获得直观的情感体验;以学校全体班主任—思品课教师—班队学生干部为要素的德育管理线,在多角度多方位的交往互动中实现网格化育人,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举办家长教育管理学校并定期开课,引导个别家长克服教育过程中的盲从,及时纠正家长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错误导向,逐步实现家校合一以及消除“5+2=0”的现象。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合理慎重地利用好现代教育网络,结合教材中的话题实际,有针对性的利用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学生各项感官的刺激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思想认识,但切忌滥用。
  其次要合理利用教材,主观上变“枯燥”为“有趣”,实现情感理解育人效应
  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活动应以学生为立足点,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避开完全的说教,变“一言堂”为“交流场”,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要把教师角色切实转换到学习者之上,作为角色换位人人都知到,并非人人都明白,它不仅是一种思想意识,一种认知水平,它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全面结合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不同年龄特征,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如何面对挫折”时,教师可别忙着讲解教材,要先以“我的故事”为题,一定要用学生的口吻献身说法,讲出自己亲身经历的挫折,语言要真诚,用真情去打动每一位学生,谈出自己的处理方法后,鼓励学生交流发言,谈出各自的故事,帮助引导他们进行处理。最后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回归教材,使学生豁然开朗,终于明白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和美妙动人的”的意义,引导学生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分析对待挫折,真正将“矛盾论”细化、同化、内化,课后,师生共同收集面对挫折的名言警句,制作成书签,供师生交流,为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打下基础。又如在教学第八课《遵守规则》的内容时,教师要结合每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前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中相关的内容印制成册,发给每一位学生,教师同样要立足于学生,先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学生规范对比分析进行评判,客观公正地说出自己的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在互评中,引导学生先指出教师的不足,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愿望,教师要诚心接受,再引导学生之间评价,让学生从各自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所见所闻出发,带领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以此来亮化一名合格或优秀的学生形象,让学生在他人的评价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优化自身形象。最后回到教材,让学读教材,理解教材,完成相关练习,学生最终明了学校各项守则并不是苛刻的条约,而是集体生活准则。课后向学生布置一些人文性质较强的调查作业,如:“你在同学、家人、邻居心目中的形象怎么样?”等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引起绝大多数具有主体性的不同个体的情感共鸣与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明是非、知荣辱、讲道德、识美丑、守规则、讲诚信的目的,进一步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情感理解育人效应。
  最后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主动变“对立”为“融合”,实现情感交流育人效应
  常言道:“德育无荒地,处处育人;德育无闲事,事事育人;德育无时限,时时育人”,初中学生在每一天生活中,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渡过,这就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环境,他们渴望与教师交流,又怕与教师交流,在这种困境中,个人认为,作为教师应立足于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贴心人,想学生之所想,绝不能以教育者,组织者的身份板起面孔面对具有可塑性的鲜活个体—学生,要以活动参与者,演员的身份与学生一道成长交流。首先要主动改善育人环境,美化校园,结合民族精神,感恩教育,勤俭节约教育,诚信教育,理想教育等等,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的每一颗花、草、树木、石头主动“说话”,以美育德,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迫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这样可以弥补一些怕与教师交流的学生的空档,使他们有交流的对象。其次,教师主动出击,以朋友身份与学生合作,让大环境起到和谐育人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仅仅守在校内环境之上,更应放眼于社会大环境,这就给每位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自己的思想素质不断提升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课程时,若处理不当,就会形成为了解国情而学,达不到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的目的。笔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议,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师生分组共同走向社会,以“三十多年来我家的变化”为主题,寻找对比物件,查阅各类文字材料,怜听老人讲故事等活动从内心深处触动学生的心灵,感悟“改革开放”带来的喜悦,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必须写出书面感悟材料,利用课堂公开交流,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产生认同,达到共识,产生共鸣,从而指导每位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充分发挥情感交流育人效应。
  总之,未成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综合性,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仅仅依靠思品课教师投入真挚情感的方法进行感化育人远远不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只是整个育人工作中的“大海里的一滴水”。要抓好这项新形势下的育人工作,还有待于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各教育机构形成教育合力,还需要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总结经验教训,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人成长的良好社会育人环境。
  • 【发布时间】2015/3/9 15:51:28
  • 【点击频次】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