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在两年半学校文明礼仪课题的探索和实践中,本人就如何提高青少年文明礼仪素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发现:只有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性、示范性和激励性才能不断提高青少年文明礼仪素养,从而把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文明礼仪素养 实践性 示范性 激励性
目前,在校的青少年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使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由于有些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观念淡薄,有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家庭教育失误,以及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等原因,很多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素养较低。正是居于这一现状,我校自2012年下半年起省级课题《传承客家历史文化,开发地域教育资源》开题时,《学好文明礼仪,传承客家文化》成了其中的子课题,目的就在于提高我校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在两年半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中,积累了些许不成熟的经验,下面我想就如何提高青少年文明礼仪素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要重视文明礼仪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必须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行为将固而不化,长大后可以“正性”、“养心”、“成德”。学生时期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早,也就是从小抓起;二是小,也就要从小事做起;三是反复训练,才有效果。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但因为礼仪课是副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上教材注重理论阐述,教学中缺乏实际操作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文明礼仪教学可以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的行为礼仪。包括走路、问路、搭车、购物、到影剧院等方面。比如在校外上交通规则的课,教育学生行人相互礼让,青年人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遇到熟人应靠边儿说话,不能站在马路旁边或人多拥堵的地方。或者让学生模拟问路,先用礼貌言语打招呼,如“对不住,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听完答复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若是被陌生人问路,则应仔细回答。如果个人不清楚,应说:“很抱歉,请再问问他人。”带领学生到商店购物,教育他们要用礼貌言语,忌讳用“喂”、“咳”等字眼,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在影剧院里,不能大声喧闹,不能乱扔纸屑、果皮;尽量提早一点儿进场、入座;若是迟到,入座时身体要低,速度要快。或者带着学生乘坐公共汽车,遇到人多拥堵,告诉他们不要抢座,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要保持车上环境卫生,不乱扔东西。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品质要从细节做起,而细节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当这些行为慢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时,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各种细节入手,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长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起到榜样作用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终身遵循个人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严于律己。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许多例子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注重文明礼仪,教师本身也一定要以身作则。例如:看到校园里的果皮纸屑时,教师自己带头捡起,这比教师训斥学生:“看见纸屑为什么不捡”要好很多。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坚持正面引导和讲解,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才会被大家所喜欢。家长的一举一动更是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生活作风,都在其子女的注视之中,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比如家中来客人时家长的行为礼貌得当,迎候客人进屋,协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适宜的方位落座,双手呈接物品。客人走时礼貌挽留,客人走时说“再会”、“欢迎您再来”。家长这样做了,孩子就会知道如何礼貌待客。带孩子去亲朋友家做客要外表整齐,谈吐文明。告诉孩子不经主人允许,不能随意动用人家里的东西。用餐时要注意用餐时的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物;要请老一辈先坐下,老一辈动筷后再动筷子,双肘不能放在桌子上;饭后,坐好略陪一会儿,或者说:“我吃好了,请慢用。”然后再离座去另外房间歇息。离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真快乐”、”欢迎到我家做客”。只要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并注重言传身教,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美德一定能够传承下去。
三、通过表扬、鼓励促进学生遵守文明礼仪常规的自觉性
俗话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每一个青少年都喜欢听别人的赞扬声。在班上、在操场上、在楼梯口边、在洗手间等地方,我们都要随时注意观察哪个学生特别有礼貌,见到人会主动问好,谦和礼让,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大力的表扬,把握好教育时机。还可以适时地采取口头表扬学生;如“你的语言真美”、“你的姿势真美”,“你真大方”、“你真有礼貌”,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文明礼仪带来的愉悦。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学校里可以设置浓郁的文明走廊文化氛围,比如悬挂名人画像和经典语录,时刻提示学生要文明说话、规范行为;橱窗中粘贴同学们设计的文明礼仪常识小报;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展现同学们在文明礼仪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也可每月评出“文明礼仪之星”和“文明礼仪班级”。浓厚的文明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净化心灵,在精神文明的文化氛围熏陶中健康成长。
总之,只有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性、示范性和激励性才能不断提高青少年文明礼仪素养,才能把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地开展下去,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文明礼仪素养 实践性 示范性 激励性
目前,在校的青少年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使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由于有些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观念淡薄,有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家庭教育失误,以及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等原因,很多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素养较低。正是居于这一现状,我校自2012年下半年起省级课题《传承客家历史文化,开发地域教育资源》开题时,《学好文明礼仪,传承客家文化》成了其中的子课题,目的就在于提高我校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在两年半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中,积累了些许不成熟的经验,下面我想就如何提高青少年文明礼仪素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要重视文明礼仪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必须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行为将固而不化,长大后可以“正性”、“养心”、“成德”。学生时期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早,也就是从小抓起;二是小,也就要从小事做起;三是反复训练,才有效果。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但因为礼仪课是副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上教材注重理论阐述,教学中缺乏实际操作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文明礼仪教学可以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的行为礼仪。包括走路、问路、搭车、购物、到影剧院等方面。比如在校外上交通规则的课,教育学生行人相互礼让,青年人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遇到熟人应靠边儿说话,不能站在马路旁边或人多拥堵的地方。或者让学生模拟问路,先用礼貌言语打招呼,如“对不住,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听完答复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若是被陌生人问路,则应仔细回答。如果个人不清楚,应说:“很抱歉,请再问问他人。”带领学生到商店购物,教育他们要用礼貌言语,忌讳用“喂”、“咳”等字眼,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在影剧院里,不能大声喧闹,不能乱扔纸屑、果皮;尽量提早一点儿进场、入座;若是迟到,入座时身体要低,速度要快。或者带着学生乘坐公共汽车,遇到人多拥堵,告诉他们不要抢座,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要保持车上环境卫生,不乱扔东西。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品质要从细节做起,而细节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当这些行为慢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时,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各种细节入手,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长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起到榜样作用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终身遵循个人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严于律己。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许多例子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注重文明礼仪,教师本身也一定要以身作则。例如:看到校园里的果皮纸屑时,教师自己带头捡起,这比教师训斥学生:“看见纸屑为什么不捡”要好很多。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坚持正面引导和讲解,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才会被大家所喜欢。家长的一举一动更是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生活作风,都在其子女的注视之中,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比如家中来客人时家长的行为礼貌得当,迎候客人进屋,协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适宜的方位落座,双手呈接物品。客人走时礼貌挽留,客人走时说“再会”、“欢迎您再来”。家长这样做了,孩子就会知道如何礼貌待客。带孩子去亲朋友家做客要外表整齐,谈吐文明。告诉孩子不经主人允许,不能随意动用人家里的东西。用餐时要注意用餐时的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物;要请老一辈先坐下,老一辈动筷后再动筷子,双肘不能放在桌子上;饭后,坐好略陪一会儿,或者说:“我吃好了,请慢用。”然后再离座去另外房间歇息。离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真快乐”、”欢迎到我家做客”。只要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并注重言传身教,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美德一定能够传承下去。
三、通过表扬、鼓励促进学生遵守文明礼仪常规的自觉性
俗话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每一个青少年都喜欢听别人的赞扬声。在班上、在操场上、在楼梯口边、在洗手间等地方,我们都要随时注意观察哪个学生特别有礼貌,见到人会主动问好,谦和礼让,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大力的表扬,把握好教育时机。还可以适时地采取口头表扬学生;如“你的语言真美”、“你的姿势真美”,“你真大方”、“你真有礼貌”,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文明礼仪带来的愉悦。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学校里可以设置浓郁的文明走廊文化氛围,比如悬挂名人画像和经典语录,时刻提示学生要文明说话、规范行为;橱窗中粘贴同学们设计的文明礼仪常识小报;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展现同学们在文明礼仪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也可每月评出“文明礼仪之星”和“文明礼仪班级”。浓厚的文明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净化心灵,在精神文明的文化氛围熏陶中健康成长。
总之,只有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性、示范性和激励性才能不断提高青少年文明礼仪素养,才能把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地开展下去,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 【发布时间】2015/3/9 15:49:19
- 【点击频次】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