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作者】 孙慧琳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高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最有分量的部分,承载着非常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阅读教学中的“读中品悟,自然运用”
  阅读教学无疑应当以读为主。但实际教学中看到的却多是以讨论、对话为主。在阅读课堂上,希望学生经历初读、复读、熟读、美读的过程,在读中体会和感悟;希望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来传递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1.诵读涵泳,积累内化
  所谓涵泳,就是沉浸其中,细细体味。涵泳的基本方式就是熟读、诵读。诵读的过程是通过口、眼、耳、心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有读生感,感中得悟,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智的过程。我们应注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积淀语感。
  2.以读促悟,理解运用
  抓住“读为本”的教学主线,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语言、揣摩语言、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深度、有感情的朗读,在有效的朗读中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师要注重放手让孩子在读中想、读中悟。
  3.创设情境,激趣诵读
  叶圣陶说过:“诵读得法,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无论行为方面或适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我们可以进行看图朗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
  二、阅读教学中的“挖掘精妙,生动运用”
  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推敲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咀嚼文字,充分品味和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将文本的里里外外梳理透彻,以便获取言语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学段目标搞好常规训练,这是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环节。
  1.揣摩词语,内化运用
  所谓“揣摩词语”,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学生学会揣摩词语,可以加深对语言运用方法的理解,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结合注释、替换比较、体会感情等方式揣摩词语。
  2.品味语句,借鉴模仿
  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是“字→词→句→段→篇”。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句子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把握训练内容,明确训练思路,选择合理形式。使句子训练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句子教学效率,达到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
  3.关注语段,迁移运用
  语段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每个语段都有一个明晰的中心语义,在内容表达上具有明显的层次。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文中典型的语段展开教学,通过学生的品读、揣摩、赏析,把握语段的内容和情感,了解语段的语言特色和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只有在教学中重视语段教学并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聚焦文本经典语段,遵循阅读规律,读写渐进,才能营造出高效、扎实的语文课堂。
  4.概括文意,精炼表述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要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采用抓关键词、题目扩展、合并段意、抓六要素、组织语言等方式概括文意。 
  5.学会复述,灵活表达
  复述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也非常重要。经常开展复述课文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发展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训练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词、列提纲、改结构、改人称等方法复述课文。
  三、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鼓励运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理想的语文教学是读写的有效结合,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外在的语言内化,在通过说写的训练将学过的、积累的知识加以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选取恰当的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运用的训练。
  1.补白
  有些课文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仿写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仿写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表达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妙语佳句、精彩段落进行仿写。
  3.续写
  小学课本中不少课文(下转第33页)(上接第75页)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穷,借此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借助联想和想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改写
  改写,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题材、改变叙述人称或改变叙述顺序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的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5.写读后感
  对于有些课文,学生学了以后会有很多收获和感想,会产生情感的共鸣,也会使他们产生有话要说的“冲动”。这时,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就为他们提供了发表感想的平台,学生在情感流泻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语言文字运用的锻炼,同时也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阅读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愉快运用”
  情境能激发学生思维,为学生的表达提供语言环境。要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需要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他荡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的掠过水面,那他就平静不下来了,这种外力可以称之为教学情境的创设。
  小学语文教材的题材,不外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大类,即由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交织而成,课文的这些美感都是以形象为载体展现到小读者跟前的。运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形式多样的表演,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创设教材所描绘的富有美感的情境,即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儿童从形中、从情中去感知教材。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要强化“教语文”意识,站在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去系统设计教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 【发布时间】2015/2/2 19:39:10
  • 【点击频次】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