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体育教学“育体”更要“育心”

 

【作者】 李建群 邹士杰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归昌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当前,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的教育观体现了中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过去,人们总是狭义地理解学校体育教学,认为只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够了,忽略了对学生在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方面的培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它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目标体现和渗透,它破除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了全新的教育观。可见,学校体育在炼“身”的同时更要炼“心”,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下面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阐述几点看法。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
  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是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课堂心理氛围是优化学生体育学习中重要的“软环境”,是时刻伴随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背景,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师生双方配合完成的,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在于其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课堂上放下架子,用自己积极的情绪,热情的态度,幽默、艺术的语言,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一个合作伙伴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有目的地营造一种积极、轻松、愉快、和谐的心理气氛,让学生的内心感到老师不再是“老虎”,而是一个可以亲近的朋友,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吸引学生主动地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及方法。
  1.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生的各种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缺乏自我成就感和成功的体验,身心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失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引发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心理素质的培养根本就无从谈起。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多在体验成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
  体育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教学方法,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在进行投掷教学中,我采用选择性练习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主选择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上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上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练习场地、器材以及交换练习的伙伴。这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体验获得成功与进步的欢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关注学生中的个别差异,让体育困难生享受成功。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要特别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有的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先天不足,在体育课上害怕做不好动作被同学嘲笑,他们在各个项目上也从没有获得过好的成绩,经常遭受失败,久而久之意志消沉,在心理形成“低人一等”的消极心理,或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对成功丧失信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有利的时机,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适时放大、表扬,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3)改变考核与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考核中获得成功。
  在体育教学中,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习。因为,有的学生可能不用练习就能达到,而有的即使刻苦锻炼也是难如人意。这种考核办法公平吗?按照成功体育的思想,在考核与评价中,首先,要打破过去的统一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与进步幅度,使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满足,找回自信,体验成功;其次,要打破过去的统一项目,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考核项目;再次,教师应制定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标准太高会造成学生反复失败而丧失信心;标准太低又起不到激励作用而失去评价的意义,因为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甚至战胜无数挫折和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创设困难情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锻炼是一个与疲劳做斗争的过程,是一个与竞争对手进行体力与智力争斗的过程,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就很难坚持到底。但是,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绝大多数同学娇生惯养,怕苦怕累,缺乏一种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品质,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非常不利。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活动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磨练学生意志的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相应措施,创设一定的困难情景,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通过此类活动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创设困难情景,让他们通过克服心理与体力的障碍去实现目标,从而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3.以合作学习、团队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良好的团队意识可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能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这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这种素质的培养,团队活动是最直接也最具体的。体育活动有很多是以集体分组、团队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学生为了在集体的活动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集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彼此之间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频繁交往,从而形成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进行积极、正确的心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体育课上,学生要在不断的运动中进行学习,学生之间必然要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关系,所以会经常发生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配合、融合的问题。老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引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激倾向的学生,让他们认识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失败的原因,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其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使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育心”为本。我们知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就能形成,而是需要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善于发现和寻找教学内容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在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 【发布时间】2015/2/2 19:10:40
  • 【点击频次】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