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性发挥初探

 

【作者】 孙 莹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然而,仍然还存在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以至于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成为学生素质能否全面提高的关键。
  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必须全方位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转变观念,确定主体,着眼育人
  叶圣陶先生早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完善学生品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健全地发展,使学生既具有诚信、宽容、坚韧等传统美德,又具有乐观、进取、开拓、创新等时代精神。对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着眼育人,承认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必须服务于学生,以学生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引导”,即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活动。
  二、合理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是严肃而紧张的,学生在极端压抑下学习,学生的参与意识被全盘否定,教师强迫学生学,学生完全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种做法导致学生逐步产生厌学情绪,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表现为教师设置的问题无人举手回答,即使被提问的学生也因紧张回答不完整。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驱动力。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碰到新问题,就会产生探究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开掘学生兴趣的源泉,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尽量使用鼓励的语言、亲切的目光,真诚地对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设法消除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障碍,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与老师尽情地交流,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巧设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分析等智力活动就会处于活跃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三、鼓励学生参与提问,激发创造思维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郑板桥云:“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饵。”提出问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问,那么即使我们学到了再多的知识,也学不透彻,最终还不是自己的东西。由此我们可见“疑”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我们如今缺乏“质疑精神”的语文课堂上。在课堂上,光靠老师提出问提,学生来解答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参与到提问中来,有疑就问,鼓励他们提出有价值、值得大家思考和讨论的好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是形成学生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突破口。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质疑,讲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变“教师要学生学”的单向传输模式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和“个体──集体”等多向交流形式,实施师生“互动共学”,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因为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迫切想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这样学生必定会认真倾听,不断内化,从而使双方共同提高。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交流信息、合作完成。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充分发挥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机会,能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见长,取长补短,协作创新。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学会自学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掌握间接经验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而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去实践、练习。“以学生自悟为主”,在课堂上通过让他们朗读、默读、背诵等的训练,使其得到理解内容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动手圈点、勾画、批注,把学生的思维推向积极状态。
  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是教学效果很高的原因。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通过“定向——自学——讨论——质疑——自测——自结”六步骤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总结出“读、思、画、悟”这种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或学生独立自学的四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自学为主,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强调自学,并非指教师完全放手,放任自流。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总导演,起着“引路子、搭梯子、扶膀子”的作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扶翼和启蒙、导思、导疑、导练,使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讲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使学生面对未来“学会生存、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总之,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方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全面提高。
  • 【发布时间】2015/2/2 18:43:09
  • 【点击频次】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