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学科作文初探
【关键词】 ;
【正文】著名作文教学专家袁浩认为: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数学、自然、历史、地理、劳动、体育等学科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潜能、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
传统作文教学重视技巧性训练,忽视生活,编造生活,从来没有关注过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捆绑着手脚跳舞。学习生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是有意观察,学习情景丰富,情感体验多样。翻看学生第五册的学科教材发现:教科版科学教材有寻访身边的小动物,要求学生课外了解社区、校园小动物的活动情况;人教版数学教材要求学生课外测量,人教版美术教材有魔幻的颜色、万花筒、巧巧手、变废为宝、美术小记者,人教版音乐教材有健康歌、小小足球赛,人教版思品教材要求学生了解家庭、社区、学校,每一个学习内容都可以激发多样的生活,产生各不一样的作文内容。体育活动的内容更是和课余生活密切相连,同样是课余生活写作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的作文指导,忽视学习生活,一味关注社会生活,甚至创设情境,制造生活,这无疑是丢掉金矿而找了几块岩石。
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它和具体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如校园的布局、教室的格调、融洽的关系、良好的气氛等,作为学习的环境,它们也可成为学习的内容。同时,学习作为一种活动,包括老师的教和同学的学,在学习中同学们商量、讨论、表演、游戏、竞赛、扮演、练习、模拟、甚至打闹、游离等,这种学习和社会相衔接,和生活相呼应,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有尾声,有变化,表现为丰富的信息内涵,极大刺激学生的表现欲和表达的欲望。学习内容本身就来自生活,各学科教材都是生活的一种抽象和浓缩,学习时要还原生活,对接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这个意思上说,关注学习生活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这也是学科作文教学实验的基本出发点。
如何整合各学科教师的智慧,实现作文和学科学习的共同提高,是学科作文教学首先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从课堂教学入手,探索新的作文教学课型,在实验中我们逐步形成三种基本课型:课堂实录型、内容整合型、学科主导型。
1.课堂实录型:
课堂实录型是以语文老师为主导,学科教师配合,立足课堂教学丰富的情景和多样的活动,通过拍摄课堂画面,再现课堂情景,回顾教学流程,确定恰当的作文训练点,指导学生作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学习内容,整理学习思路,明确学习重点,分享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愿写,从而实现作文和学科学习的共同提高。
2.内容整合型:
语文老师往往兼任思品、心理、综合实践课,这些课往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竞赛、动手实践等活动来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充分、体验丰富、思维活跃,上课的内容也是作文的内容,课堂学习和作文指导可以融为一体,根据教材开展活动,根据活动辅导文章,两者合二为一,不可分开。
3.学科主导型:
学科老师结合讲课内容,指导学生观察、体验,写出课堂实录、科学观察、音乐美术欣赏等类的文章,以此作为教学训练的一种方式,评估学生学习的情况,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种课型完全由学科教师实施,需要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作文,运用作文来促进学科学习。科学老师指导学生学了“我们看云去”,训练学生观察云的方法,布置学生观察天空的云,并做好记录,通过写云的观察日记,巩固课堂学习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科作文打通文理,搭建作文与学科的桥梁,具体实施策略包括:
1.让课堂笔记变成作文
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记录的要点包括:老师提出要解决(学习)的问题、内容、总结、要求、强调的话;同学精彩的提问、发言、活动;课堂的行动、气氛;学习过程;热闹的场面;同桌的表现;最佳问题;重点内容、精彩瞬间、精彩对话、搞笑动作、幽默语言等。教给学生把课堂笔记变成作文的方法:KWL法。按照知道(know)、想知道(want to know)和学到的(learned)的范式整理课堂笔记,在什么时间、地点、学了什么内容,怎么学的,老师说了什么,同学怎么做的,学会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等,形成记叙学习内容、情景、收获的叙事文章。这是基本的学科作文样式,也是刚学写学科作文的入门格式。
2.把学习问题变成作文
我们的文章写给谁看的,阅读对象想看什么,想了解哪些内容。文章都有自己阅读对象,学生的文章一般阅读对象是老师、同学、家长。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老师想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的困难及思考的特点等;同学想知道你是怎么学习的,课堂上的表现,课后的疑惑、困难,出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家长想知道你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上的精彩细节、知识掌握的情况等,我们可以站在不同读者对象的角度,列出他们想了解的问题,尤其是重点想知道的问题,一一交代清楚,形成文章。
3.把课后练习变成作文
学生学习了一个知识点,为了巩固、迁移,老师都会布置适当的练习。学生完成作文的过程、思考、体验都可以记录成文。而且,学科练习本身也可以用作文的形式进行,如科学观察、记录,数学日记,知识性童话、知识性说明文等。
4.把学科知识变成作文
围绕学习内容,深入知识背后的故事,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人物、事件、情景,讲述相关故事,和相关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5.把师生对话变成作文
定格课堂的一个精彩瞬间,再现课堂的精彩。讨论、游戏、活动、比赛、表演、辩论、演讲、实验、制作等,课堂上发生的教学行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都可以指导学生写出来。写明原因、经过、结果,写清自己感受、体验、收获,再现当时的情景,记录同学、老师的言行,表达自己的看法,体味课堂滋味,还原课堂真实面目,留下真实的课堂人生。
关注学科生活,用文字记录学习的收获,用作文搭建文理桥梁,带着作文去学习,应该成为语文老师和学科老师的共识。
传统作文教学重视技巧性训练,忽视生活,编造生活,从来没有关注过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捆绑着手脚跳舞。学习生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是有意观察,学习情景丰富,情感体验多样。翻看学生第五册的学科教材发现:教科版科学教材有寻访身边的小动物,要求学生课外了解社区、校园小动物的活动情况;人教版数学教材要求学生课外测量,人教版美术教材有魔幻的颜色、万花筒、巧巧手、变废为宝、美术小记者,人教版音乐教材有健康歌、小小足球赛,人教版思品教材要求学生了解家庭、社区、学校,每一个学习内容都可以激发多样的生活,产生各不一样的作文内容。体育活动的内容更是和课余生活密切相连,同样是课余生活写作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的作文指导,忽视学习生活,一味关注社会生活,甚至创设情境,制造生活,这无疑是丢掉金矿而找了几块岩石。
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它和具体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如校园的布局、教室的格调、融洽的关系、良好的气氛等,作为学习的环境,它们也可成为学习的内容。同时,学习作为一种活动,包括老师的教和同学的学,在学习中同学们商量、讨论、表演、游戏、竞赛、扮演、练习、模拟、甚至打闹、游离等,这种学习和社会相衔接,和生活相呼应,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有尾声,有变化,表现为丰富的信息内涵,极大刺激学生的表现欲和表达的欲望。学习内容本身就来自生活,各学科教材都是生活的一种抽象和浓缩,学习时要还原生活,对接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这个意思上说,关注学习生活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这也是学科作文教学实验的基本出发点。
如何整合各学科教师的智慧,实现作文和学科学习的共同提高,是学科作文教学首先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从课堂教学入手,探索新的作文教学课型,在实验中我们逐步形成三种基本课型:课堂实录型、内容整合型、学科主导型。
1.课堂实录型:
课堂实录型是以语文老师为主导,学科教师配合,立足课堂教学丰富的情景和多样的活动,通过拍摄课堂画面,再现课堂情景,回顾教学流程,确定恰当的作文训练点,指导学生作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学习内容,整理学习思路,明确学习重点,分享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愿写,从而实现作文和学科学习的共同提高。
2.内容整合型:
语文老师往往兼任思品、心理、综合实践课,这些课往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竞赛、动手实践等活动来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充分、体验丰富、思维活跃,上课的内容也是作文的内容,课堂学习和作文指导可以融为一体,根据教材开展活动,根据活动辅导文章,两者合二为一,不可分开。
3.学科主导型:
学科老师结合讲课内容,指导学生观察、体验,写出课堂实录、科学观察、音乐美术欣赏等类的文章,以此作为教学训练的一种方式,评估学生学习的情况,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种课型完全由学科教师实施,需要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作文,运用作文来促进学科学习。科学老师指导学生学了“我们看云去”,训练学生观察云的方法,布置学生观察天空的云,并做好记录,通过写云的观察日记,巩固课堂学习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科作文打通文理,搭建作文与学科的桥梁,具体实施策略包括:
1.让课堂笔记变成作文
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记录的要点包括:老师提出要解决(学习)的问题、内容、总结、要求、强调的话;同学精彩的提问、发言、活动;课堂的行动、气氛;学习过程;热闹的场面;同桌的表现;最佳问题;重点内容、精彩瞬间、精彩对话、搞笑动作、幽默语言等。教给学生把课堂笔记变成作文的方法:KWL法。按照知道(know)、想知道(want to know)和学到的(learned)的范式整理课堂笔记,在什么时间、地点、学了什么内容,怎么学的,老师说了什么,同学怎么做的,学会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等,形成记叙学习内容、情景、收获的叙事文章。这是基本的学科作文样式,也是刚学写学科作文的入门格式。
2.把学习问题变成作文
我们的文章写给谁看的,阅读对象想看什么,想了解哪些内容。文章都有自己阅读对象,学生的文章一般阅读对象是老师、同学、家长。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老师想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的困难及思考的特点等;同学想知道你是怎么学习的,课堂上的表现,课后的疑惑、困难,出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家长想知道你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上的精彩细节、知识掌握的情况等,我们可以站在不同读者对象的角度,列出他们想了解的问题,尤其是重点想知道的问题,一一交代清楚,形成文章。
3.把课后练习变成作文
学生学习了一个知识点,为了巩固、迁移,老师都会布置适当的练习。学生完成作文的过程、思考、体验都可以记录成文。而且,学科练习本身也可以用作文的形式进行,如科学观察、记录,数学日记,知识性童话、知识性说明文等。
4.把学科知识变成作文
围绕学习内容,深入知识背后的故事,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人物、事件、情景,讲述相关故事,和相关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5.把师生对话变成作文
定格课堂的一个精彩瞬间,再现课堂的精彩。讨论、游戏、活动、比赛、表演、辩论、演讲、实验、制作等,课堂上发生的教学行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都可以指导学生写出来。写明原因、经过、结果,写清自己感受、体验、收获,再现当时的情景,记录同学、老师的言行,表达自己的看法,体味课堂滋味,还原课堂真实面目,留下真实的课堂人生。
关注学科生活,用文字记录学习的收获,用作文搭建文理桥梁,带着作文去学习,应该成为语文老师和学科老师的共识。
- 【发布时间】2015/1/20 15:22:45
- 【点击频次】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