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英语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初探

 

【作者】 高云宵

【机构】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五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从合作学习的背景介绍出发,阐述了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针对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笔者结合理论,联系实践,介绍了合作学习几个环节所要遵循的原则及注意的问题,并对小组合作如何作出科学性的评价作了简要说明。可以说开展好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无裨益,而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有成效的路子是每位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实施  评价
  一、背景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发展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念与策略之一。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使师生教学相长。”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因此,通过行动实践来研究、探索小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形式,对学生语言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和激励互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有效地沟通,使小组各成员之间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有些教师大胆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在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教学中大胆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处理得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从分析合作学习的表面现象入手,把握住合作学习的内在本质,继而探索正确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的方式。
  1. 合作中存在小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和交往的技能;存在小组讨论合作时不善于关注别人的发言,只在乎自己的发言机会;存在小组在完成任务时,学习好的同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小权威”,瞧不起成绩差的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存在小组间进行竞争时,群体意识不够或尚未形成,失败后就互相埋怨;还存在人云亦云,“搭别人的车”的现象。
  2.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不平等交往现象存在。表现在教师对成绩好的有偏好,或教师只是提出合作任务,其他的就只是来回巡查监督,把自己摆在“监工”的角色上。
  3. 存在课堂噪音太大的现象,课堂谈话与学习无关,或有意识地表现自己,提高嗓子制造噪音等现象。
  这些合作学习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神,体现不出合作的成效。
  四、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无论哪一种合作学习的方法都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 小组成员之间积极地互相依赖
  2. 小组成员之间面对面地激励互动
  3. 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
  4. 人际交往与小组技巧
  5. 团体历程
  针对“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合作学习有效实施应从这几方面着手:
  1. 灵活地进行小组划分
  小组划分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但无论怎样划分都要把握一个原则,则应有助于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能使小组成员彼此协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到该团体的学习目标。针对目前小学课堂班额大的情况,我觉得有以下几种分组法:
  ① 以特质划分
  在取得班主任配合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语言学习能力、英语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等采取同质或异质划分。从合作学习的功能来看,比较理想的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划分方法,这样的划分方式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② 依任务难易度划分
  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任务的不同主题等由学生自行组合,例如:教师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利用“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划分方式,即程度较好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程度较差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小的任务。这样就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获得成就感。
  ③ 以学生的人际关系划分
  根据学生间的关系由学生自行组合。虽然这样分组无法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或“组间异质,组内同质”,但学生能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合理地进行组内角色分配
  组内角色分配是否恰当会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结果以及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说,学生角色的分配应把握的主要原则是:小组成员不宜过多,根据不同的合作任务可由 2-6 人组成,以确保每一位组员都能承担一定的角色,并负起每人该承担的责任。以四人小组为例,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二名是中等生,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当每位组员意识到自己的表现会影响其他成员的成绩,而其他组员的表现也会对自己的成绩产生影响时,会促使他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积极的相互依赖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Johnson & Johnson 1994)
  角色分配时教师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 每位组员应该在不同的合作任务中尝试承担不同的角色,以提高其各种能力;
  ② 每次合作除一人负责外,其他几项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人数及任务的难易,采取不同的负责方法,也可以根据任务,小组自由推选该任务的负责人。
  3. 明确地设定合作学习的目标与合作任务
  合作学习目标与任务的设定可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 任务的设定应该为达成学习目标服务。
  ② 不能把学生简单地分到能力水平混合的小组中,这样做只能使他们在一起体验合作学习的经历,而不会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
  ③ 所设定的目标和任务靠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要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引导性的学习活动,教师所给的任务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引起学生自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欲望。例如以 PEP 教材 Book 6 Unit 5 一课为例,拓展部分的合作目标与任务可以设计为:
  ① Watch the animal show, discuss in groups. Report the animal show as a Shaoxing reporter.
  ② Imagine in groups what else the animals can do? Draw them on the paper. 
  ③ Write a report about your animals show.
  ④ Report what you have written.
  这个小组合作学习涉及到小组间的讨论,小组间根据能力所承担的任务分配。它既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才能展示的机会,学生能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从而完成理想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有效地合作学习。
  根据学习内容设定合作任务时,教师应做到:
  ① 任务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创意。
  如在教学PEP教材 Book 2 Unit 3 数字这一课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用英语数字来做加减法,学生可能感到太简单,而且答案也非常明显,教师这时可以设计出许多的数字智力题,如图:填入合适的数,使各边都相等:










  学生兴趣高涨,各小组成员认真思考、纷纷展开讨论,都争取把答案尽快做出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习的语言得到了练习和巩固。
  ② 只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掌握和完成的,教师不需要讲解,尽可能地给学生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另外,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并要求每位小组成员:①明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②明确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己所承担的角色;③明确教师所期待的小组合作行为。
  曾听过教学 PEP Book 2 Unit 6?At the zoo 的一节公开课。教师请学生拿出自己的动物玩具进行介绍,可学生都专注于用中文来评论动物,教师用行动再一次让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先示意学生安静,拿出学生的一个玩具,介绍说:“Look. This is a rabbit. It has a short tail. It has two red eyes and long ears. It's cute.” 引导学生找到话题的切入点。
  4. 关注小组活动的过程
  有些教师认为小组合作,教师只是提出合作任务,其他的就是来回巡查监督,把自己摆在“监工”的角色,这样做法是不妥的。教师应正确处理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合作之中,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伙伴,是知识的导师,是合作活动的主导。教师要仔细观察并记录学生的问题,以便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小组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把握时机进行教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合作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必须明确:小组活动的过程比活动的结果更重要。比如在调查“What do you like?”时,有些小组为了尽快地完成任务,用中文问答的方式,填好了表格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但这种竞争机制又容易使学生为了获胜而“不择手段”,以致只看结果,不要过程。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的监控就是为了防止产生类似的偏差,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
  五、合作学习的科学评价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地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合作过程的行为表现。评价还可以使教师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对合作活动的主旨以及合作目标和活动的设计,以便做出及时调整,使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在确定评价类型、设计评价工具时要考虑到:
  ① 评价应对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具有鼓励作用;
  ② 评价应客观公正;
  ③ 评价应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是自评、组内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
  如图:组内成员互评表可设计为: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最终使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奖励,取得进步,并由此走向成功。
  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不仅每个组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且各组员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也能有所进步。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学会沟通,学会互相分享,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2014年6月 中国教育学刊
  2、盛群力《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2013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 北师大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5/1/20 15:22:12
  • 【点击频次】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