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原则及教改方向

 

【作者】 徐运荣

【机构】 山东省兰陵县南桥镇北桥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其标志为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科 工具性原则 教改方向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是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忘记了这一点,就会背离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了共性,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用从其他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取代语文学科的个性,从而使语文教学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其标志为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人承认语文是工具,但否认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理由是:语文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作品,而作品或表达一种思想,或阐释一个道理,是无法用工具性来概括的。 
  语文学科的性质指的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不妨从一些最平常最简单的事例谈起。《益虫和害虫》是小学自然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有没有人会把它编入数学课本、社会课本呢?大概不会有这样的人。《买东西的学问》是小学社会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有没有人会把它编入自然课本、数学课本中呢?恐怕也不会有这样的人。同样的道理,作为数学教材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如果有人把它编入自然课本或社会课本,那一定会传为笑谈。但是,请注意,作为自然教材的《益虫和害虫》完全可以编入语文课本,作为社会教材的《买东西的学问》也完全可以编入语文课本,甚至作为数学教材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也有编入语文课本的资格。事实上,确曾有一些语文教师,把数理教材的某些章节拿到语文课上教,结果提高了学生自学数理教材的能力,效果很好。可以这样讲,凡是语言规范的文字材料,不管它是属于哪一门学科的内容,都可入选语文教材,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除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而语文学科正好相反,它的着眼点不是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而是表述某些内容的语言文字形式。一个注重的是内容,一个注重的是形式;一个着眼于表述的对象,一个着眼于表述本身,这就是其他学科与语文学科区别的根本点,这也正是我们认定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的主要理由。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不是语文学科惟一的性质。语文学科还有许多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思想性(近年有人提出“人文性”这个概念,笔者认为“人文性”比“思想性”的概念外延更为宽泛,似更为全面。但考虑到对“人文性”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尚有分歧,故仍用“思想性”这个概念)。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是由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决定的。第一,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工具不用便罢,只要一用它,就必然要流露使用者的倾向或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说话、写文章都是在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表达思想感情。既然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运用不能脱离思想而独立存在,而语文学科就是训练学生使用这个工具的,所以,语文学科也就必然具有思想性。第二,不管教材按什么样的体例编写,典范的作品都应该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着眼点固然应该放在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上,但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谁也不可能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因为形式的好坏,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内容。 
  综上所述,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质,语文学科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应融于听说读写训练之中,而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或穿靴戴帽。 
  如何让学生尽快掌握语文学科这个工具,全国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语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似乎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多少年来萦绕不去,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苦恼不已。语文教学在内容讲析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削弱了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变成了文学分析课、政治课。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课文内容的领会理解、文学意境的涵泳体味,琐碎的语言文字解剖、机械的模仿训练泛滥成灾。内涵丰富生动的“语文”被榨干了汁液,抽象成无声无色无滋无味的“语言文字”在课堂上滚个没完没了。语文课越来越“纯粹”,也越来越干瘪枯燥。学习语文成了研究语文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第一大弊病。
  如果我们认定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培养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组织学生去研究语文。固然,“学习”和“研究”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学习”的过程中难免需研究,“研究”的过程中也难免要学习,但它们毕竟有着质的区别。“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而“研究语文”的目的在于从理性上揭示语文的规律。“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即听说读写的实践;而“研究语文”的基本方法是对语文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学习语文”的结果是,学生不一定掌握多少理论知识,但能在实践中纯熟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研究语文”的结果是,可能掌握不少理论知识,也可能对某些语文现象作出正确分析,但运用语文的能力却并无明显的提高。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病,是用“研究语文”取代了“学习语文”。这也是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恐怕须从这里入手。
  参考文献:
  1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发布时间】2015/1/20 15:20:40
  • 【点击频次】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