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策略浅谈
【关键词】 ;
【正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愈加重视“以人为本”。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以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成为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初中数学作为中学的重要学科,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深化新课改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本文仅谈谈我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编制“生日分蛋糕”的故事,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上课开始,将屏幕打开,四个小朋友在一起为小明过生日,分蛋糕时小红和小丽吃蛋糕的1/4,圆圆吃蛋糕的1/3,我吃蛋糕的1/6。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四个小朋友谁吃的蛋糕最多,谁最少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二、转变角色,优化师生关系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十分希望获得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在不断地增强,他们也渴望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关注,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教师适当树立自己的威信,但在情感交流上应该与学生平等,让教师更多的作为一个学生的倾听者、交流者,敞开双方的内心世界,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而课堂上一旦形成这种氛围,就能调动学生参与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奠定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多给予一些鼓励和肯定,用平等理解信任激励的态度和方法开展对后进生的帮教,以公正和客观的心态去看待每一名学生在成长道路的得失,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设各种情境,营造“多变”的课堂氛围
初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一味的枯燥教学和讲解很容易引起学生上课走神或者搞小动作。教师应该充分专研教材,创设多种适当的情境,让课堂富于变化。创设课堂情境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复习引导。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渡,培养迁移知识的思维方法。2、矛盾揭示法。教师利用隐含于教材中的矛盾因素或学生已有认知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设计似乎矛盾的问题情境,再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3、以“误”引“悟”。 创设一些与学生认知结构不和谐或规律性变化中的某些特殊问题,使学生在思维的偏差中自我反省,产生顿悟。4、激趣引疑法。 疑是学习的开始,趣是学习持续的不竭的动力,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设置问题,必能有效地使学生由惊奇转入积极思维状态,展开想象的翅膀。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利用材料对比创设问题情境、利用习题的变式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类比、联想、猜想等思维方式创设问题情境等等,只要方法使用得当,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鼓励、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孔子也云,“学而不思则罔”。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有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书本、对教师、对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正确”的答案,敢于向“权威”结论挑战。惟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去学习。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大胆质疑、主动发问。实践证明:让学生大胆质疑,养成敢问、善问的习惯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重视参与的过程与激励性评价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帮助下以主人翁的姿态来积极参与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倡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些简便易行的即时激励性评价会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乐意展示自己,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有细心,将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和教学实践模式,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当然,教学毕竟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教师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使我们的教学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曾小冬;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王海涛;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1年06期
[3] 蒙国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生命[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1期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编制“生日分蛋糕”的故事,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上课开始,将屏幕打开,四个小朋友在一起为小明过生日,分蛋糕时小红和小丽吃蛋糕的1/4,圆圆吃蛋糕的1/3,我吃蛋糕的1/6。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四个小朋友谁吃的蛋糕最多,谁最少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二、转变角色,优化师生关系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十分希望获得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在不断地增强,他们也渴望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关注,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教师适当树立自己的威信,但在情感交流上应该与学生平等,让教师更多的作为一个学生的倾听者、交流者,敞开双方的内心世界,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而课堂上一旦形成这种氛围,就能调动学生参与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奠定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多给予一些鼓励和肯定,用平等理解信任激励的态度和方法开展对后进生的帮教,以公正和客观的心态去看待每一名学生在成长道路的得失,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设各种情境,营造“多变”的课堂氛围
初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一味的枯燥教学和讲解很容易引起学生上课走神或者搞小动作。教师应该充分专研教材,创设多种适当的情境,让课堂富于变化。创设课堂情境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复习引导。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渡,培养迁移知识的思维方法。2、矛盾揭示法。教师利用隐含于教材中的矛盾因素或学生已有认知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设计似乎矛盾的问题情境,再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3、以“误”引“悟”。 创设一些与学生认知结构不和谐或规律性变化中的某些特殊问题,使学生在思维的偏差中自我反省,产生顿悟。4、激趣引疑法。 疑是学习的开始,趣是学习持续的不竭的动力,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设置问题,必能有效地使学生由惊奇转入积极思维状态,展开想象的翅膀。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利用材料对比创设问题情境、利用习题的变式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类比、联想、猜想等思维方式创设问题情境等等,只要方法使用得当,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鼓励、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孔子也云,“学而不思则罔”。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有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书本、对教师、对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正确”的答案,敢于向“权威”结论挑战。惟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去学习。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大胆质疑、主动发问。实践证明:让学生大胆质疑,养成敢问、善问的习惯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重视参与的过程与激励性评价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帮助下以主人翁的姿态来积极参与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倡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些简便易行的即时激励性评价会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乐意展示自己,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有细心,将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和教学实践模式,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当然,教学毕竟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教师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使我们的教学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曾小冬;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王海涛;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1年06期
[3] 蒙国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生命[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1期
- 【发布时间】2015/1/20 15:14:30
- 【点击频次】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