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如何在40分钟内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呢?我们提出自己意见。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性 思考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学生的高分仍然在升学中不可取代,为此家长要求学生考高分,学校要求教师抓高分,教师教导学生考高分。部分教师在受外界“分数评价”的影响下,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通过对学生的再三分析、再三强调、再三讲解、再三练习巩固,学生虽然得到了“全面的知识”,考试也许会得心运手考个理想学分,但这无异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的学生,只是考试的机器。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童年时代的广泛阅读是孩子积累知识的基础,能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甚至还会对孩子将来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教会孩子去热爱阅读和享受阅读。尤其在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六年,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海量阅读、大大提高阅读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否则,学生就会越发讨厌阅读,本身枯燥的阅读教学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一种枷锁,从此便在他们好奇活泼的心灵种下了苦果,学生畏惧阅读的心理由此产生,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者的教学关系随之步入了紧张而又不和谐的局面。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我浅谈几点感悟。
一、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认为阅读是一种乐趣,才是成功的阅读教学所产生的效应。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朗读指导的过程。这样一来,由于缺乏基本的指导,学生不会写作文。长久以后,学生作文的兴趣一点点被抹,而且学生写出的作文也毫无创新可言,千篇一律。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协调和发展,阅读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不可盲目,如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作者信息、同类文章等的相关资料书籍,丰富知识面,扩大阅读视野,以便在学习课文时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一些好奇、新颖的问题,有时这些问题老师都无从回答,当问及这些问题的来由时,往往听到的回答是从某某书上看到的,某某杂志上知道的之类。这些都是课外阅读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农村学生阅读量的明显差异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知识面的参差不齐的原因之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造情景,营造民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本身是对生活的积累,教材只是一种“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初读感知、再读加深理解、多读深化对内容的学习及延伸的方式去学习。
四、转换角色,平等宽容,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为此,我们应该做到:(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教师角色应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导师”向“学友”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把学生学习的课堂“放心”地交给学生。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2)转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要大力倡导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知识的融合与提升以及情感的碰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让他们在积极的合作、探究、体验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完成文本知识的迁移,完成语感的培养,完成文本的延伸拓展,完成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另一方面,我们老师要在课前认真备课,有效备课,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谋;课后积极反思,有效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与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①吴玉花 阅读课教学初探 教育革新,2007(07)。
②邵琴 批注式阅读初探 考试周刊,2001(47)。
③张洪斌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学生之友(小学版),2001(07)。
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性 思考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学生的高分仍然在升学中不可取代,为此家长要求学生考高分,学校要求教师抓高分,教师教导学生考高分。部分教师在受外界“分数评价”的影响下,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通过对学生的再三分析、再三强调、再三讲解、再三练习巩固,学生虽然得到了“全面的知识”,考试也许会得心运手考个理想学分,但这无异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的学生,只是考试的机器。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童年时代的广泛阅读是孩子积累知识的基础,能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甚至还会对孩子将来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教会孩子去热爱阅读和享受阅读。尤其在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六年,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海量阅读、大大提高阅读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否则,学生就会越发讨厌阅读,本身枯燥的阅读教学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一种枷锁,从此便在他们好奇活泼的心灵种下了苦果,学生畏惧阅读的心理由此产生,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者的教学关系随之步入了紧张而又不和谐的局面。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我浅谈几点感悟。
一、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认为阅读是一种乐趣,才是成功的阅读教学所产生的效应。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朗读指导的过程。这样一来,由于缺乏基本的指导,学生不会写作文。长久以后,学生作文的兴趣一点点被抹,而且学生写出的作文也毫无创新可言,千篇一律。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协调和发展,阅读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不可盲目,如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作者信息、同类文章等的相关资料书籍,丰富知识面,扩大阅读视野,以便在学习课文时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一些好奇、新颖的问题,有时这些问题老师都无从回答,当问及这些问题的来由时,往往听到的回答是从某某书上看到的,某某杂志上知道的之类。这些都是课外阅读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农村学生阅读量的明显差异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知识面的参差不齐的原因之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造情景,营造民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本身是对生活的积累,教材只是一种“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初读感知、再读加深理解、多读深化对内容的学习及延伸的方式去学习。
四、转换角色,平等宽容,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为此,我们应该做到:(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教师角色应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导师”向“学友”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把学生学习的课堂“放心”地交给学生。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2)转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要大力倡导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知识的融合与提升以及情感的碰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让他们在积极的合作、探究、体验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完成文本知识的迁移,完成语感的培养,完成文本的延伸拓展,完成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另一方面,我们老师要在课前认真备课,有效备课,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谋;课后积极反思,有效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与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①吴玉花 阅读课教学初探 教育革新,2007(07)。
②邵琴 批注式阅读初探 考试周刊,2001(47)。
③张洪斌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学生之友(小学版),2001(07)。
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 【发布时间】2015/1/20 13:50:43
- 【点击频次】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