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升低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呢?我觉得有效的课堂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课堂;就是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当堂消化知识的课堂;就是满足学生各方面发展要求,培养其各项能力的课堂;也是实现教师所要的教学目标的课堂。如何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下面,我就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提升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低年级数学课堂语言要浅显易懂、充满童趣
低年级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对事物接触较少的天真浪漫的孩子,过多的运用成人化的语言他们不但听不懂,还会觉得枯燥无味。根据这一时期儿童心理特点,低年级老师的教学语言要尽量避免枯燥生硬的理论说教。老师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都要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以保证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懂老师要表达的意思。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表达。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的大小排列:“把下面的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0、7、3、6、9”这一练习时,有一学生一直不会,叫他两个比较大小时又会,我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我想会不会题目的意思不能理解呢。于是,我换过一种说法说“把他们从小到大排好队,”我把这话一说完这学生就把这道题正确解答了。当时我很感慨,“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是多么重要呀!”一个“排列”他们不懂,“排好队”他们一下就理解了。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语言一定要适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要儿童化,要浅显易懂、充满童趣。这样,就能够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热情,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灵动。慢慢地,孩子们就会不自觉的被课堂教学内容所吸引,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感受到学习的无穷快乐。
二、低年级数学课堂必需情境化、生活化、直观化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情境化、生活化、直观化强的数学课堂是低年级孩子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课堂。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需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新课程理念也要求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知道一年级小朋友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如果我们的学习内容不是学生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生活内容,那学生一个没兴趣,一个学起来较抽象。我们从教材中也可以看出低年级教材配有大量插图,而这些插图的意义就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直观化。我们教师就应该利用好这些插图创设好学生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架设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往返于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模拟生活再到学习“现实的数学”,就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生动的情景。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让学生在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题,题目中先是出现学生排队买票,其中一位小朋友说“我排第三!”然后中间的一些小朋友给一些东西挡住,而后面出现的一个人说“我排在第10!”问题是“他们之间有几人?”这样的问题靠学生想象真的很难,也很抽象。教学这课时,我就创设了小朋友去公园玩,排队买票的生活情境。再让学生演演这个情景,最后再指导学生把这情景画出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出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人,如“○”,再用这个符号来画他们排队的情况,把被东西挡住看不到的小朋友也画出来。两个说话人可用记号标出,再数数两说话人中间有几个人就行了。这样,学生解决起来既直观,又培养了他们的图文意识和数学思维,让他们形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图文的方法来描述生活的思维习惯,更好的培养了数感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比如教学“公交车上原有16人,到站后下车8人,又上车5人,现在公交车上有多少人?”这样的问题可能对城里坐过公交车的孩子较容易理解,而对我们农村孩子特别是没坐过公交车的孩子就不太容易了,就显得有点抽象。在教学这问题时,我先介绍了公交车,还介绍了乘坐方法,然后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小明乘公交车去超市买东西,他发现车上有16人,到站后有8人从后门下车了,而有5人从前门上车”。在讲述的过程中我还用了一个这样的视频,让学生边听边看,让学生在一个生活情境中去理解原有的16人和下车的8人,上车的5人分别是什么意思,下车的这8人是不在车上了,走了用减法来体现,而上车的5人是原来没有的,现在在车上了是多出来的要加上。这样学生在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理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使枯燥的抽象的问题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效。这就是有效的课堂,满足了学生各方面发展需要,教师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学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当堂消化知识,实现教师所要的教学目标。
三、低年级数学课堂还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都明白这个理念和道理,但在实践操作中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师因为对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不太信任,不知不觉中就喧宾夺主成了课堂包打包唱的演员。这表现在学生一下子没人会时,老师就把答案和方法先说了,还有就是不断讲重复的话,一而再、再而三的苦口婆心的告诫,一堂课下来往往把自己累的够呛,但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却并不明显。对这个我深有体会。记得第一年教一年级退位减法如“15-9”时,我一开始也有让学生思考算法,由于思考时间较少,只有几个学生想到用加算减9+6=15,所以得数是6。对“破十法”没人说时,我以为学生不可能会的,就直接告诉学生方法了。这样把方法强加给学生,而且还千叮咛万强调。结果在后面作业时才发现还有许多学生没掌握方法。后来,上练习课时我问了两个从不回答问题的学生,问她们是怎么算的?她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一个是这样回答的“我手指头拿了10个,心里想了5个,然后我用手指10个减去9个,还有1个,再用这1个加心里的5个,就还有6个。”另一个回答是“我把文具盒当10个,手指拿5个,再用文具盒10-9得1,再用1加手指上的5得6。”我觉得她们说得非常好,她们的想法独特呀!很多学生也可能还有其它想法的,可我没给他们时间说,没给他们时间思考。我用成人思维把方法告诉他们,他们就觉得抽象,而学生是有想法的,他们的想法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只要多给他们时间,就会出现很多精彩的思考,其实她们说的都是“破十法”,只是她们把15直观化了。而我们只会说把15看作是10和5,对一年级特别是中下生可能很不理解,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而后我再去补就花了好多时间,这就不是有效的课堂了。第二年,我再上这节课时,我吸取了教训,给了学生较长的时间思考,而且鼓励很多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而其他不会的学生也从同学说的方法中学会了方法。这样,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效果就好多了。总结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出示一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去表达,老师做旁观者,做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的引导者。少说少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懂的,不说。把更多板演、说话、练习、展示和评价的机会留给学生,老师做旁听者,做参与者,做欣赏者,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只有从低年级开始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而我们的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四、低年级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低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开始接触正式课堂教学,他们什么习惯都没有养成,我们教师要对他们提出一些习惯要求,如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提问、严守纪律、积极举手大声发言、按时完成作业等。学生有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主动去学,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其综合素质也将得到全面提高。对于这些习惯的培养大都是靠课堂中去不断重复、不断强调。而单一的强调学生可能会厌烦,我们可以把这些学习习惯形成一个课堂警示句,如每节课上课时都让学生先说课堂警示“我倾听、我动脑、我发言、我成功!”在学生忘记时我们也用这句话去提醒,同时用鼓励、表扬、争红旗等方式来不断培养。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要时间的,要长期坚持才能慢慢形成的。没有克服不了的坏习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没有培养不好的习惯。任何不良习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长期不懈,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了。
总之,有效的课堂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能力。无论课程怎样改革,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主动思考,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升知识水平,这些也都是我们课堂教学永远在追寻的目标。我们要能远离形式上的浮躁,多做务实的探索,及时反思,及时改进。我想,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低年级数学课堂语言要浅显易懂、充满童趣
低年级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对事物接触较少的天真浪漫的孩子,过多的运用成人化的语言他们不但听不懂,还会觉得枯燥无味。根据这一时期儿童心理特点,低年级老师的教学语言要尽量避免枯燥生硬的理论说教。老师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都要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以保证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懂老师要表达的意思。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表达。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的大小排列:“把下面的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0、7、3、6、9”这一练习时,有一学生一直不会,叫他两个比较大小时又会,我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我想会不会题目的意思不能理解呢。于是,我换过一种说法说“把他们从小到大排好队,”我把这话一说完这学生就把这道题正确解答了。当时我很感慨,“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是多么重要呀!”一个“排列”他们不懂,“排好队”他们一下就理解了。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语言一定要适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要儿童化,要浅显易懂、充满童趣。这样,就能够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热情,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灵动。慢慢地,孩子们就会不自觉的被课堂教学内容所吸引,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感受到学习的无穷快乐。
二、低年级数学课堂必需情境化、生活化、直观化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情境化、生活化、直观化强的数学课堂是低年级孩子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课堂。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需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新课程理念也要求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知道一年级小朋友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如果我们的学习内容不是学生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生活内容,那学生一个没兴趣,一个学起来较抽象。我们从教材中也可以看出低年级教材配有大量插图,而这些插图的意义就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直观化。我们教师就应该利用好这些插图创设好学生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架设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往返于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模拟生活再到学习“现实的数学”,就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生动的情景。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让学生在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题,题目中先是出现学生排队买票,其中一位小朋友说“我排第三!”然后中间的一些小朋友给一些东西挡住,而后面出现的一个人说“我排在第10!”问题是“他们之间有几人?”这样的问题靠学生想象真的很难,也很抽象。教学这课时,我就创设了小朋友去公园玩,排队买票的生活情境。再让学生演演这个情景,最后再指导学生把这情景画出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出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人,如“○”,再用这个符号来画他们排队的情况,把被东西挡住看不到的小朋友也画出来。两个说话人可用记号标出,再数数两说话人中间有几个人就行了。这样,学生解决起来既直观,又培养了他们的图文意识和数学思维,让他们形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图文的方法来描述生活的思维习惯,更好的培养了数感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比如教学“公交车上原有16人,到站后下车8人,又上车5人,现在公交车上有多少人?”这样的问题可能对城里坐过公交车的孩子较容易理解,而对我们农村孩子特别是没坐过公交车的孩子就不太容易了,就显得有点抽象。在教学这问题时,我先介绍了公交车,还介绍了乘坐方法,然后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小明乘公交车去超市买东西,他发现车上有16人,到站后有8人从后门下车了,而有5人从前门上车”。在讲述的过程中我还用了一个这样的视频,让学生边听边看,让学生在一个生活情境中去理解原有的16人和下车的8人,上车的5人分别是什么意思,下车的这8人是不在车上了,走了用减法来体现,而上车的5人是原来没有的,现在在车上了是多出来的要加上。这样学生在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理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使枯燥的抽象的问题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效。这就是有效的课堂,满足了学生各方面发展需要,教师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学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当堂消化知识,实现教师所要的教学目标。
三、低年级数学课堂还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都明白这个理念和道理,但在实践操作中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师因为对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不太信任,不知不觉中就喧宾夺主成了课堂包打包唱的演员。这表现在学生一下子没人会时,老师就把答案和方法先说了,还有就是不断讲重复的话,一而再、再而三的苦口婆心的告诫,一堂课下来往往把自己累的够呛,但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却并不明显。对这个我深有体会。记得第一年教一年级退位减法如“15-9”时,我一开始也有让学生思考算法,由于思考时间较少,只有几个学生想到用加算减9+6=15,所以得数是6。对“破十法”没人说时,我以为学生不可能会的,就直接告诉学生方法了。这样把方法强加给学生,而且还千叮咛万强调。结果在后面作业时才发现还有许多学生没掌握方法。后来,上练习课时我问了两个从不回答问题的学生,问她们是怎么算的?她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一个是这样回答的“我手指头拿了10个,心里想了5个,然后我用手指10个减去9个,还有1个,再用这1个加心里的5个,就还有6个。”另一个回答是“我把文具盒当10个,手指拿5个,再用文具盒10-9得1,再用1加手指上的5得6。”我觉得她们说得非常好,她们的想法独特呀!很多学生也可能还有其它想法的,可我没给他们时间说,没给他们时间思考。我用成人思维把方法告诉他们,他们就觉得抽象,而学生是有想法的,他们的想法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只要多给他们时间,就会出现很多精彩的思考,其实她们说的都是“破十法”,只是她们把15直观化了。而我们只会说把15看作是10和5,对一年级特别是中下生可能很不理解,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而后我再去补就花了好多时间,这就不是有效的课堂了。第二年,我再上这节课时,我吸取了教训,给了学生较长的时间思考,而且鼓励很多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而其他不会的学生也从同学说的方法中学会了方法。这样,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效果就好多了。总结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出示一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去表达,老师做旁观者,做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的引导者。少说少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懂的,不说。把更多板演、说话、练习、展示和评价的机会留给学生,老师做旁听者,做参与者,做欣赏者,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只有从低年级开始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而我们的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四、低年级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低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开始接触正式课堂教学,他们什么习惯都没有养成,我们教师要对他们提出一些习惯要求,如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提问、严守纪律、积极举手大声发言、按时完成作业等。学生有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主动去学,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其综合素质也将得到全面提高。对于这些习惯的培养大都是靠课堂中去不断重复、不断强调。而单一的强调学生可能会厌烦,我们可以把这些学习习惯形成一个课堂警示句,如每节课上课时都让学生先说课堂警示“我倾听、我动脑、我发言、我成功!”在学生忘记时我们也用这句话去提醒,同时用鼓励、表扬、争红旗等方式来不断培养。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要时间的,要长期坚持才能慢慢形成的。没有克服不了的坏习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没有培养不好的习惯。任何不良习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长期不懈,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了。
总之,有效的课堂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能力。无论课程怎样改革,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主动思考,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升知识水平,这些也都是我们课堂教学永远在追寻的目标。我们要能远离形式上的浮躁,多做务实的探索,及时反思,及时改进。我想,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 【发布时间】2015/1/20 13:37:34
- 【点击频次】551